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内阁

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员加以殿阁大学士衔,为皇帝顾问。成祖时,选调翰林院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称“内阁”。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职权仅遵命办事而已,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仁宗以后,以六部尚书中一些人入阁兼领大学士衔,并成为制度,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职权渐趋显重。英宗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执掌“票拟批答”,于是六部只能承奉意旨办事。世宗时,朝位班次,内阁列在六部之上。因明代定制不设丞相,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代沿置,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满汉各半。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内外大臣奏折,由皇帝亲自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丧失实权,只有虚名。清末实行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猜你喜欢

  • 广东天地会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东天地会众的反清武装斗争。天地会创始于康熙年间,本为民间秘密抗清结社,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天地会以建立山堂、结盟拜会等形式组织群众。该会因“以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月为姊妹”,故

  • 马江之战

    见“马尾海战”。

  • 大索貌阅

    “大索”即广泛搜索, “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是隋朝整顿户籍、检括逃避赋役户口的重要措施。南北朝时,全国隐漏户口,投靠豪室,以及妄称老、小以免赋役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严查户口,隋文帝先在全国

  • 文王访姜尚

    周文王访求贤才的故事。据《史记》称,姜尚(又称吕尚、吕望、姜子牙、姜太公、师尚父)本“东海上人”,怀才不遇,年已垂老,听说周文王敬老尊贤,前往投靠。文王将出猎,姜尚故意在渭水边钓鱼,以谒见文王。文王同

  • 魏忠贤专权

    魏忠贤,初名进忠,河北肃宁人,少年无赖,万历时,入宫为宦官,与熹宗乳母客氏私通。熹宗即位后,魏忠贤得势专权,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自掌“东厂”,又于宫内设“内标” (武装太监)万人。一批无耻官吏甘做他义

  • 上林三官

    官署名。又称水衡三官。因设于由水衡都尉掌管的上林苑中而得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废三铢钱、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此时上林三官是少府的下属机构。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后,上林三官划归

  • 均田制

    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它首行于北魏,废止于唐代中叶。北魏初年,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亡,土地荒芜,地籍紊乱,经济破败,税源枯竭,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孝文帝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

  • 白头军抗清斗争

    清初太湖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军南下,吴江进士吴易聚众一千多人在太湖边的长白荡抗清,湖上义师纷起响应。农民和渔民领袖赤脚张三、毛二等首先率众参加起义。起义军头裹白布,人称

  • 耿恭守疏勒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耿忠率部出酒泉塞,击败匈奴, 占领伊吾(今新疆哈密),设宜禾都尉,驻军屯田。永平十七年,恢复西域都护府及戊己校尉。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耿恭为戊己校尉,驻

  • 江淮起义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为杜伏威、辅公祏。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杜伏威、辅公祏在山东率众起义,后合并义军苗海潮部,转战淮南,自称将军。又兼并义军赵破阵部,势力渐强。后屯兵六合(今江苏六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