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塞下曲四首

塞下曲四首

【介绍】:

①(全)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前漫游西北时作。《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属《横吹曲辞》,为唐新乐府辞。有的本子作《塞上曲》,第二首,一本题作《望临洮》。诗写边塞征战之事。前二首写得尤其好。第一首前四句极写边地之寒苦萧条,后四句用对比手法,批评“游侠儿”的恃勇骄纵,赞扬“幽并客”的战死沙场。前四句对艰苦环境的渲染,正是为了突出幽并健儿以身许国的忠勇。第二首追忆开元二年(714)薛讷大破吐蕃事,格古气雄,读来悲壮苍凉,但不衰飒,更不消极悲观。②(全)常建作。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开边战争因而边疆地区连年征战,不得安宁。这组诗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正反两个方面作了纵向比较,态度鲜明地表示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张。第一首热情歌颂了汉武帝时与乌孙通好,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天下太平的盛况。第二首写自明君祠北望,一片髑髅遍地、阴森恐怖的惨象,表现战争造成的严重祸害。第三首言边将无能,即使连年劳师远征,士卒也只能徒作冤死之鬼。第四首写昭君墓之孤寂荒凉,喻唐王朝放弃睦邻政策,有违昭君出塞之初衷。贺裳评第一首曰:“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无如此篇,出自幽纡之笔,故为尤奇。”(《载酒园诗话》又编)③(全)李益作。塞下曲,唐新乐府辞。这组诗均写出征塞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一首写边塞的奇丽风光和驻边将士的骁勇善战;第二首凭吊秦汉遗迹,慨叹古往今来烽烟迭起征战不已;第三首以前代忠臣义士作比,抒写汉族军民在胡敌侵扰掳掠下坚贞不屈、赤心向国的精神;第四首表达大唐将士慷慨赴边、立功沙场的豪情壮志。全诗语言铿锵,气势雄壮,境界壮阔,内涵浑厚。

猜你喜欢

  • 白马将军

    本指三国名将庞德。《三国志·魏志·庞德传》:“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后亦以“白马将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杜甫《折槛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似雷电。”

  • 吞蝗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蝗虫行,伤稼损农,唐太宗忧心如焚,吞食蝗虫,希望将灾害转到自己身上。见《贞观实录》。白居易《新乐府·捕蝗》:“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 指树日

    道家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生而能言,指树为姓。事见晋葛洪《神仙传》。后遂用“指树日”代指生日。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之一:“岁岁相传指树日,翩翩来伴庆云翔。”

  • 开愁歌

    【介绍】:李贺作。贺举进士不第回归故里,后又赴长安,途经华阴县时作此诗。表现了他因被谗落第的愤懑,抱负不能实现的郁闷,因生活贫困,只能解衣买酒以求“开愁”的悲哀,但仍然愁云难散,只有借店主人的话来强自

  • 新婚别

    【介绍】:杜甫作于乾元二年(759)三月。诗写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惨剧,而这“别”,又是新妇送新郎应征去前线,可谓生离死别。全诗都作新妇语气,全是新妇的惜别劝勉之词,悲怨而沉痛,塑造了一个善良

  • 唐诗百名家全集

    清席启寓编刻。初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有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刻本。前有席氏自序、叶燮序、宋荦序。又有光绪十一年(1882)刻本,有席氏七世孙素威跋。又有1920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本编收中唐刘长

  • 霍闪

    闪电。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

  • 枕曲

    晋刘伶放荡嗜酒,作《酒德颂》以叙饮酒之乐,其中有“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之语。后因以“枕曲”为咏嗜酒之典。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宿醉才解酲,朝欢俄枕曲。”

  • 久别离

    【介绍】:李白作。《乐府诗集》卷七二列于《杂曲歌辞》。胡震亨云:“江淹《拟古》始有《古别离》,后乃有《长别离》、《生别离》等名。此《久别离》及《远别离》皆自为之名,其源则出于《古别离》也。”(《李诗通

  • 赋得岸花临水发

    【介绍】:包融作。“岸花临水发”,为何逊《赠诸游旧》诗句。即景赋诗,详细描写了溪边盛开的鲜花,并赞此为理想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