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钱若水

钱若水

【生卒】:960—1003

【介绍】: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一字长卿。太宗雍熙二年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称治。卒谥宣靖。有集。


【生卒】:960——1003

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今属河南)人。雍熙进士,授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官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等。真宗即位,以本官判集贤院事,受诏与柴成务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八十卷;重修《太祖实录》。旋判吏部流内铨,从真宗至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改知开封府。时北边未安宁,又陈备边之要有五:择郡守、募乡兵、积刍粟、选将帅、明赏罚。不久,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巡抚陕西缘边诸郡,制置边事,后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病卒,赠户部尚书。有文集二十卷。


【生卒】:960—1003

【介绍】: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一字长卿。太宗雍熙二年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称治。卒谥宣靖。有集。


【生卒】:960——1003

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今属河南)人。雍熙进士,授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官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等。真宗即位,以本官判集贤院事,受诏与柴成务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八十卷;重修《太祖实录》。旋判吏部流内铨,从真宗至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改知开封府。时北边未安宁,又陈备边之要有五:择郡守、募乡兵、积刍粟、选将帅、明赏罚。不久,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巡抚陕西缘边诸郡,制置边事,后拜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病卒,赠户部尚书。有文集二十卷。


【生卒】:960—1003

【介绍】: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一字长卿。太宗雍熙二年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称治。卒谥宣靖。有集。


猜你喜欢

  • 冯杨

    【介绍】:西汉魏郡人。宣帝时,为弘农太守。有子八人,皆为二千石。赵魏间号称万石君。

  • 杨㯹

    字显进,高凉(今山西稷山东南)人,魏末为都督、平东将军。随孝武帝入关中。复潜至邵郡结豪强应西魏军。后即自领其军,作战。屡有战功。侯景惧其威名。西魏置邵州,以刺史驻守。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周大军围洛阳。以

  • 汤序

    【介绍】:明人,字淑彝。通经史星历之学。充钦天监天文生,正统末进本监中官正。天顺元年,以天象附会时事,奉迎英宗复辟,擢礼部右侍郎,仍掌钦天监。

  • 季开生

    【生卒】:1627—1659【介绍】:清江南泰兴人,字天中,号冠月。顺治六年进士,官给事中,以直言著称。顺治十二年,以谏买扬州女子,几遭极刑,戍尚阳堡。在戍所被光棍殴死,官司不问。工画,自幼喜摹仿宋元

  • 郭行

    【介绍】:宋人,字思诚。举进士不第,遂学道。不食,唯饮酒。与仁宗时义士侯可为友。马默知须城县,行访之,一见如故。相传死后期年,有人过华阴,见其附书并诗与默,发其墓,唯见杖屦。

  • 吴锐

    【介绍】:宋人。真宗大中祥符中为史馆校刊,与陈彭年、丘雍等重修《玉篇》。

  • 徐延休

    【介绍】:唐末五代时会稽人,字德文。唐乾符间进士。昭宗狩石门,无学士随从,左右或言延休工文辞,即召见,命草诏,昭宗善之。及还长安,不得用。后依钟传于洪州,杨行密取江西,得延休,归授义兴县令。累官至光禄

  • 杜濬

    【生卒】:1610—1686或1611—1687【介绍】:明末清初湖北黄冈人,原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少倜傥,欲赫然著

  • 唐蟠

    【介绍】:姓名或作汤蟠。明末清初江苏嘉定人,一名元升,字穆如,号冰庵。崇祯诸生。尝游太仓吴伟业、王时敏之门。工书画。有《柳东阁诗草》、《睡贤处稿》。

  • 王徽

    字尚文,应天(今江苏南京)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宪宗即位,与同官王渊、朱宽、李翔、李钧上疏陈四事。又批评帝听信万妃谗言而废吴后,痛斥宦官牛玉擅改正宫皇后之罪,且指责帝对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