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龙州县志初稿

龙州县志初稿

书名。壮族地区志书。近人区震汉(时任代理县知事)、叶茂茎(均龙州人)等修纂。不分卷。成书于民国十五年(1926)。内分舆地、建置、经政略、职官志、人物志、纪事略、胜迹志、金石志、艺文志、杂记等篇。该县(治今广西龙州县)为壮族聚居区,壮族占全县人口94%,各篇所述皆为壮族社会历史情况。为研究壮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及南宁市自然美术油印社打印本。

猜你喜欢

  • 脱栾

    蒙古国将领。又译脱伦、脱仑、脱(夺、掇)忽阑等。晃豁坛氏。※明里也赤哥子。原依附札只剌部札木合,“十三翼之战”后,随父归依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统一蒙古诸部。宋嘉泰四年(1204),任扯儿必(又作阇

  • 翟成

    ?——385十六国时期反抗前秦的义军首领。中山丁零人。义军首领※翟真子(一说从弟)。东晋太元十年(385)四月,翟真自承营徙屯行唐(治今河北行唐县东北),为其司马鲜于乞所杀。寻部众杀乞,立其为主。闰六

  • 打草谷

    契丹开国初期在战争中获取给养的一种方式。最早见载于《新五代史·契丹传》:“胡兵人马不给粮草,遣数干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契丹兵制,凡民年15以上,50以下,皆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

  • 达剌干

    辽官名。契丹语音译,意为“首长”、“长官”。《辽史·国语解》称“达剌干,县官也,后升副使。”实际,部、县皆设之。会同元年(938)十一月辽太宗改置官制,只将部的达剌干升为副使,县达剌干则改称马步。这一

  • 蒙古劳役租

    清代蒙古阿拉特(平民)向封建领主缴纳的一种赋税。在蒙古地区,封建领主对其领地的牧场和牧地享有支配权,除优先占有水草丰饶的最好牧场,供自己饲养放牧外,将其余牧场分给所属阿拉特使用,阿拉特除按规定向领主缴

  • 应历刻石

    辽代契丹大字石刻。亦称“应历碑”,实为墓志。出土情况不明,石亦不知下落,今仅见拓本,此拓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刻契丹大字16行,约392字。尚不可解。据考,有“应历十六年”年款,故名。

  • 溥仪

    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08—1911年在位,年号宣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浩然,西名亨利·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位,时年仅3岁,由父载沣监国摄政。宣统三年(1

  • 头项

    西夏党项军事单位。各首领所将之种落兵为1溜,8溜为1头项。

  • 郁刀

    唐代南诏兵器名。十分珍贵,铸造时加入毒药、虫、鱼之类,取迎跃如星者,又以白马血淬火,经数十年才使用。中人肌即死。其详细制法秘而不宣。

  • 完颜㝢

    ?—1218金大臣。本名讹出。西南路(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猛安人。女真族。完颜氏。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累调河东北路提刑司知事,历同知辽州军州事、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学、南京路转运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