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哈只墓碑

马哈只墓碑

回族墓碑。地在云南晋宁县昆阳城西郊月山坡之西侧。明永乐三年(1405),回族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为父马哈只所立。红砂石质,高6尺,宽2.7尺,碑额呈半圆形。碑首镌刻篆文“故马公墓志铭”6字。铭文13行,计282字。碑文记叙马哈只生平事迹,由大学士李至刚撰文。碑周刻卷草纹饰,下为沙石龟蚨座,长约3尺。与墓碑同向西立。正碑两侧立有后人所刻二碑,均为大理石质,左侧碑石,刻有《明史郑和传》;右侧碑石,刻有《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为云南会泽史家夏光南撰写,记述马公墓碑发现和保存下来的经过,颇有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

  • 乙干氏

    见“乙旃氏”(4页)。

  • 阿勒答

    蒙古族测量长度的单位。蒙古语音译。始见于《蒙古秘史》,旁译作度,总译作度亦作步。即成人向左右分别伸直两手,从左手中指尖端至右手中指尖端的长度,约五至六尺(因人而异),与汉族的“度”相同。早在成吉思汗以

  • 蒲剌束

    即“颇剌淑”(2139页)。

  • 东明

    见“朱蒙”(792页)。

  • 贾树三

    1894—1951近代著名竹琴演员。四川成都人。回族。幼失明,人称“贾瞎子”。以小贩为生,后从师竹琴(又称道琴)名手蔡觉之学艺。勤学苦练,博学强记,能背诵长篇竹琴书《绣襦记》、《琵琶记》、《黑虎缘》等

  • 乃蛮台

    ?—1348元朝大臣。又译乃马台。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五世孙,嗣国王忽速忽尔之子。成宗大德五年(1301),讨叛王海都、笃哇,以功授宣徽院使。仁宗延祐七年(1320),迁岭北行省右丞。英宗至治二

  • 海陵王

    见“完颜亮”(1145页)。

  • 扬更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即奴隶的奴隶,亦译“奴下奴”。详见“更” (1048页)。

  • 诺哲

    彝语音译。意为“古歌”。口头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邱北等地阿细人(彝族一支)中。形成于明朝初年,属集体创作的史诗。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增加,各地不完全一致,但大休相同。主要包括6大部分:(一)

  • 彭宏澍

    即“彭宏澎”(2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