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雅托噶

雅托噶

蒙古族、纳西族弹拨乐器。亦称筝、蒙古古筝。起源很早,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作为民间宴饮、娱乐活动的乐器。蒙元时期,在民间、蒙古军队中流行。经改进,亦纳入蒙古大汗、诸王宫廷乐队。1253年,忽必烈分3路入云南,中路军经丽江纳西族地区,将一班乐队连同火不思(苏古笃)、雅托噶等乐器赠送给纳西族头人,故亦在纳西族中流行。元代有13弦、14弦两种,据《元史·礼乐志》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鞑备录》载:“国王(指木华黎)出师,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弦筝弹《大官乐》等曲”。元朝灭亡后,仍在蒙古族民间、王府、寺庙中普遍流行,但弦数不一,伊克昭盟有10弦、13弦;乌兰察布盟有13弦、14弦;锡林郭勒盟有13弦;科尔沁草原多为12弦和13弦;云南丽江有14弦。近代又有16弦。琴体多用整块木料挖制,长130—160厘米,上盖弧形木板,尾部弯而低垂。有的背板无音窗,有的背板左、中、右各开“一”字形音窗。四周或两端镶嵌云卷图案或全龙图象,上绘黄、棕、蓝、白等色彩。琴面缚丝弦或肠弦,一弦一柱,柱可移动。按五音定弦,音色粗犷、宏亮,用于合奏、伴奏和独奏。演奏时,席地而坐,将琴置于腿上,左手抚弦,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戴骨制指甲拨子弹拨。今经蒙古族乐器师改良,分为高音12弦、中音16弦和低音21弦雅托噶3种,音量增大,音域加宽,增强了音乐表现力,置于高支架上演奏。

猜你喜欢

  • 明暗台吉

    见“毛明暗台吉”(361页)。

  • 阿柴

    吐蕃对吐谷浑的称呼。参见“吐谷浑”(766页)。

  • 破卜

    瑶语音译。见“油锅”(1513页)。

  • 偰哲笃

    元朝大臣。畏兀儿人。※合剌普华之孙。吉安路达鲁花赤偰文质之子。延祐二年(1315),第进士,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初任广东廉访佥事。至正(1341—1368)间,任吏部尚书。十年(1350

  • 窝阔台汗国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为※窝阔台后王※海都(窝阔台第五子合失之子)所建。原为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封地。元太祖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窝阔台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122

  • 桂信

    民国初年新疆锡伯族农民反封建斗争领导人之一。锡伯营(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五牛录人。锡伯族。1913年,因不堪佐领哈达春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率本牛录农民闯进佐领档房,痛打贪官污吏。不久,遭到锡伯营总

  • 莫何去汾

    见“莫何”(1823页)。

  • 矣罗君

    唐代六诏之一浪穹诏王。乌蛮※铎罗望曾孙,偏罗矣之子。父卒,嗣位。贞元十年(794),南诏王异牟寻破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南)后被俘,徙永昌(今云南保山市)。参见“浪穹诏”(1944页)。

  • 毛南三酸

    毛南族传统风味食品。毛南语称“腩酸”、“瓮煨”、“索发”。流传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及邻县毛南族聚居区。毛南人“百味用酸”,此三味食品最受欢迎。“腩酸”即酸肉,将猪肉或牛肉切成薄片,盐渍两三天,与蒸熟

  • 君登里逻羽禄没密施主禄毗伽可汗

    见“崇德可汗”(20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