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哈里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父叛乱罪被俘送北京。宥死,被赐给功臣为奴。道光三年(1823),被编入蒙古正白旗,充披甲。六年(1826),因侄张格尔窜犯喀什噶尔,受牵连,与子伯巴克、阿布都色莫特、孙阿什木分别被流放云南、广东、广西、福建4省。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父叛乱罪被俘送北京。宥死,被赐给功臣为奴。道光三年(1823),被编入蒙古正白旗,充披甲。六年(1826),因侄张格尔窜犯喀什噶尔,受牵连,与子伯巴克、阿布都色莫特、孙阿什木分别被流放云南、广东、广西、福建4省。
明代蒙古官名。枢密知院的简称。沿用元代枢密院职官。《元史·百官二》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置知院一员”,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其后人数增至6—7员。一些行省亦设行枢密院,如岭北行枢密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座军事重镇。贞观十八年(644)至上元二年(675),唐先后在西域设置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境)、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镇,驻军镇守边疆。隶属安西都
唐代南诏工艺师。白族先民。叶榆(今云南大理)人。唐天宝(742—756)间,主持铸造崇圣寺(在今大理城西北的点苍山莲花峰下)雨铜观音巨像,置于崇圣寺千寻塔观音殿中。像高24尺许。谢肇淛《滇略》传其名称
唐代南诏行政衙署名。为中枢※九爽之一。“爽”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省”或后来的“部”。据《新唐书·南蛮传》载:“禾爽主商贾”,即掌管商业贸易事务,类似近代的商贸部。主官由最高军政大员※清平官、酋望、大军将
元朝大臣。又作阿林铁木儿、阿怜帖木儿。畏兀儿人。秘书太监※阿的迷失帖木儿之子。善蒙古文,多闻识,历事数朝。由翰林待制累迁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仁宗时(1311—1320年在位),奉诏译《贞观政要》、
金封爵。贞元元年(1153),参知政事张中孚受封,并迁尚书左丞;大定元年(1161),辽阳渤海人太傅、尚书令张浩受封;明昌(1190—1196)中,完颜襄代夹谷清臣统军御阻卜有功,晋封。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党的领导机关。1945年,中共晋绥分局,根据党中央2月17日电示,在绥远成立。高克林任书记,姚哲、张达志、乌兰夫、武开章、杨植霖、苏谦益、白成铭、曹振之、康健民等任委员。这是抗战胜
西域古地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汉时为西域都护治所。西距龟兹300里,南至渠犁330里。据《汉书》所记四至道里,当位于今新疆轮台县东策云(策大雅、策特尔)。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
书名。清末民国初戴锡章撰。28卷,编年体史书。内容起自党项初兴,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时期至西夏建国始末。取材以陈崑《西夏事略》为主,辅以吴广成《西夏书事》、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周春《西夏书》等,并广采宋
旧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以父系血缘集团进行统治和自保的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没有出现统一的、完整的政权组织机构,诺伙(汉称黑彝)家支担当其职能。家支虽残存着氏族组织的外型和某些特点,但实质上已蜕变成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