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海
蒙古亲属称谓。蒙古语音译。《至元译语》作阿不合。《华夷译语》作阿巴哈。《鞑靼译语》作阿把合。《登坛必究》作阿补阿。《武备志》作哈不合。《俺答汗传》、《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均汉译作阿巴海。本意为叔父,明代蒙古亦作为对大汗庶子或诸台吉对兄长的尊称。如※达延汗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五路士台吉)被尊称为阿巴海。
蒙古亲属称谓。蒙古语音译。《至元译语》作阿不合。《华夷译语》作阿巴哈。《鞑靼译语》作阿把合。《登坛必究》作阿补阿。《武备志》作哈不合。《俺答汗传》、《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均汉译作阿巴海。本意为叔父,明代蒙古亦作为对大汗庶子或诸台吉对兄长的尊称。如※达延汗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五路士台吉)被尊称为阿巴海。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平原,漳河临城横卧,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从春秋时期齐桓公始建,至北周大象二年(580)被毁。邺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200多年,曾多次营建和
见“天马”(216页)。
古地名。始见于《后汉书·东夷传》。学者多主张为今之台湾,其居民亦属百越一支。《三国志·孙权传》和《临海水士志》亦有记载。黄龙二年(230),孙权曾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至此。
契丹语,又译作“普速完”、“蒲速斡”、“蒲速宛”。《辽史·国语解》称:“蒲速,义与耶鲁同。”“耶鲁,兴旺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崩路,意为“高骨头”、“白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阿札拉”(黑骨头)相对称。凡没有沦为奴隶,没混入低贱血统或没有违犯过氏族外婚禁忌的氏族成员,例如
波斯语音译,据《元史·舆服志》载,义为“翦茸”。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元朝时为制作天子、百官质孙服之用料之一。
藏语音译,意为“王的扈卫”。旧时四川甘孜藏族地区地方基层组织头人。每乡人数不等,世袭。轮流负责掌管全乡政务,充当土司随从,每人每年约3个月,自备伙食,无报酬。每人从土司处领有1个或2个“兴卡”(即田庄
白族传统的秋季物资交流大会。仅次于春季的大理三月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洱源县邓川沙坪渔潭坡举行,历时五至七天。该地为苍山洱海的尽头,山垂海错,亦是水陵交通要冲。八月为洱海渔汛期,又是农村牧副业丰产季节
1636—1661清宗室。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和硕豫亲王多铎之子。崇德七年(1642),封多罗郡王。顺治六年(1649)父卒,袭亲王爵。八年,封信亲王。九年,因睿亲王多尔衮获罪,受牵连降郡王,寻
明朝地方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明大将军徐达奉命率部西征,分遣左副将军邓愈招谕吐蕃诸部。故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刺以吐蕃诸部诣军门款附。后入觐,明帝“念其元裔,甚恩遇之”。五年(1372),置武靖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