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河
河流名。老哈河支流。辽代、元代称阴凉河,清代,蒙古喀喇沁王改名锡伯河。内蒙古赤峰市茅荆达坝北麓的三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200公里。至赤峰北与落马河相汇,落马河为阴河,其为阳河。河西岸,风景秀丽,水草肥美,有东围场之称。上游有原始森林,清康、乾时期,热河行营以及外八庙的建筑用材,多取于该地。河岸上辽代建有千佛洞,元代建有龙泉寺,清代建有福会寺、灵悦寺。为喀喇沁部的游牧地。
河流名。老哈河支流。辽代、元代称阴凉河,清代,蒙古喀喇沁王改名锡伯河。内蒙古赤峰市茅荆达坝北麓的三条支流汇合而成。全长200公里。至赤峰北与落马河相汇,落马河为阴河,其为阳河。河西岸,风景秀丽,水草肥美,有东围场之称。上游有原始森林,清康、乾时期,热河行营以及外八庙的建筑用材,多取于该地。河岸上辽代建有千佛洞,元代建有龙泉寺,清代建有福会寺、灵悦寺。为喀喇沁部的游牧地。
北魏末年※六镇等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简称。北魏初期在京都平城北,阴山一带建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军事重镇,屯兵驻守,居有鲜卑、汉、匈奴、敕勒、吐谷浑、杂胡、江淮之蛮等。正光四年(523)冬
见“西宁办事大臣” (713页)。
1715—1812中国伊斯兰教胡门门宦创始人。经名哎布则地。甘肃东乡(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人。东乡族。因其胡须长而命其所创门宦名胡门。又因其原籍为东乡红泥滩,故又称“红门门宦”。幼年在清真寺学经,后
※东羌的一支。又作同筈、同蹄、桐堤等。原为※西羌的一支。东汉章帝二年,徙羌降者于河东。永初元年(107)西羌大起义时,一批义军经过河东,进入赵魏,对京都洛阳造成威胁。五年(111)以任尚为侍御史,击众
①辽封爵。清宁(1055—1064)初,兴宗第三子耶律和鲁斡徙封。《辽史·道宗纪》:“清宁五年(1059)……以鲁王(耶律)谢家奴为武定军节度使》”。 ②金封爵,大国一字王号。大宝二年(1162)太祖
唐代设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位于今阿富汗喀布尔南)置。以其王为都督、刺史,职位世袭。下辖细柳、虞泉、犁蕲、崦嵫、巨雀、遗(遗兰部)、西海、镇西、乾陀等9
?—175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礼部尚书顾八代孙,副都统顾俨子。初以监生入算学馆,修成算法诸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授吏部员外郎。雍正三年(1725),授户部郎中,迁监察御史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槊不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瓦里。
元代傣族土司。中统(1260—1264)中,傣族首领阿八思入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置路。地在今云南大理以西,永昌(保山)之南。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怒江坝。隶金齿宣抚司,为金齿6路之一。明洪
清代新疆地名。见《新疆识略》等书。位于今中亚伊塞克湖东北,是铁末里克河流入查林河处的渡口。清朝在此设有卡伦,属厄鲁特营领队大臣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