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博

鄂博

亦作敖包、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包”。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也有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内埋有铜佛像或金属利箭。上插若干木幡杆,杆上悬挂各色绸、布条。有的还在绸布上书写经文。初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成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场所。过路人边祷告投石鄂博上面,边伸手向前乞求保佑旅途平安。后从宗教性质的自然崇拜,演变为充满节日气氛的习俗。《新疆礼俗志》记道:“每岁四月,官民贞吉祀鄂博。祀毕,年壮子弟相与贯跤驰马,以角胜负。”旧历六月中喇嘛供奉牺牲,将陀罗尼挂于鄂博之杆上,并举行赛马、竞射、角力等,还在鄂博附近开展集市贸易和娱乐活动。旧时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各有自己公用鄂博,并有专人掌管,向牧民摊派牲畜以供祭祀费用。富裕人家多有自设的鄂博。解放后主要作为路牌和界标保存下来。

猜你喜欢

  • 焉提

    即“阏氏”(2105页)。

  • 莫一大王史诗

    壮族长篇英雄史诗。流传于广西桂中、桂南、桂西等地,尤以红水河流域为最盛。原为“方块壮字”手抄本,有数千行之多,不分章节,七言腰脚韵体。整理翻译为汉文后分为《吞珠》、《斗奸》、《当王》、《压日》、《赶山

  • 玉衡

    十六国时期成汉(大成国)太宗武帝李雄年号。自公元311—334年,凡24年。

  • 拉让

    藏语音译,意为“上师居所”。始于元代。萨迦派中设有此制,有“四大拉让”。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已演变成为活佛、堪布等上层喇嘛管理其私人庄园、牧场、财物,压迫、剥削广大农牧奴和奴隶,并办理其饮食起居等私

  • 好地平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在今甘肃岷县境。宣德三年(1428),其族僧人容中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彩币表里等。后,其首领及宗教上层常遣人来朝,或亲自赴京,贡马及方物,与明中央保持密切政治、经济往来。自成

  • 俄蒙关系史料

    书名。(俄)戈利曼、斯列萨尔丘克主编。是书共收录文献136件。大部分为中央古代文书档案库西伯利亚衙门、外务衙门、喀山宫廷衙门存档,前苏联科学院档案馆列宁格勒分馆中有关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叶尼赛斯克等

  • 汉昭武皇帝

    见“刘聪”(860页)。

  • 谢元琛

    唐代黔州东谢首领。黔州(今贵州境内)人。汉代牂柯郡大姓谢氏之后裔。西晋时,谢氏雄长一方,世为酋长。贞观三年(629),入朝献方物。《唐书·南蛮传下》称其“冠乌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滕,著

  • 洛纳山口

    为清代西藏与哲孟雄(锡金)分界处。又作罗那克山。乾隆时设有鄂博。

  • 中山王大鼎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铁足大铜鼎”。周慎靓王六年(中山王十四年,前315)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器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身扁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