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里斯人
古代希、罗马人对中国人的称谓。见于公元前后至六世纪欧洲历史文献中。原意为“丝绸生产者”。一般认为,其派生于ser、serikon与ser-icum。
古代希、罗马人对中国人的称谓。见于公元前后至六世纪欧洲历史文献中。原意为“丝绸生产者”。一般认为,其派生于ser、serikon与ser-icum。
1781—1848清代新疆维吾尔族诗人。一译阿不都热依木·那札尔。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童年就学于艾提卡麦德力斯,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自道光十年(1830)起,一直任喀什噶尔阿奇
藏语音译,意“司膳堪布”。旧时专管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膳食的僧官职称。秩从四品。后藏扎寺索本可补强佐缺;而孜仲可补索本缺,但均须经班禅与驻藏大臣协商委任。
1606—1658清初将领。别名盛年。汉军镶黄旗人。原籍满洲,姓佟佳氏。初袭父佟养正游击世职。天聪五年(1631),从太宗征大凌河立功,加世职为二等参将。崇德三年(1638),授兵部右参政。五年,从睿
古水名。先秦曰衍水,汉称大梁水,唐曰梁水,辽又称东梁河,女真语曰兀鲁忽必剌(一作乌勒呼必喇),即今辽河支流太子河(辽代已有太子河之称,因燕太子曾匿此水得名。明作代子河、清作太资河)。有二源,南源出今辽
?—1756清代将领。索伦人。姓阿尔拉氏。隶黑龙江镶黄旗。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三等侍卫从征伊犁,于哈拉塔勒战死,恤荫云骑尉。
即“大诚庆”(84页)。
见“普剌”(2289页)。
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德都拉氏,以地为姓,隶东布特哈正白旗。咸丰四年(1854),以佐领从征,继升协领,后因事夺官。同治六年(1867),参与镇压捻军,复原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官布特哈副都统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院。地在山东青州益都镇。元丞相伯颜后裔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为历史上山东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淄博、临沂、济宁等地阿訇多在此学经。全寺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宏伟,工艺精湛,
十六国时期鲜卑越质部首领。以部为氏,故称。又称越质屈机。※越质叱黎之子。初随父居平襄(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南)。东晋武帝太元十三年(388),本部为西秦乞伏国仁所破,被俘,获宥,封陇西太守。十五年,据平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