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谿卡

谿卡

藏语音译。元代已有明确记载,明代已趋完善。原意庄园。藏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后,为农奴主阶级在农区经营管理其领地、属民的主要组织形式。按领主类别的不同,分为雄(官家)谿、曲(寺院)谿、格(贵族)谿3种。规模大小不一,大的相当于一个县,小的只是一个小村庄。主要标志是每个庄园都有一处在该庄园领地范围内最高大的庄宅,藏语称为※谿康。庄园的经管人称为※谿堆(谿涅),多为农奴主委派的代理人,常住庄宅内。每个庄园,即是一个自然经济单位,牧业、手工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无专门从事商业户,除铁器、茶叶、食盐及少量畜产品等须从外地购买或通过以物易物的农牧交换解决外,其他生产生活物品均由庄园内自给自足。庄园经营农业的主要方式,是将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种。自营地由谿堆集中农奴的部分劳动力,以强制的集体劳动的形式耕种,收获的产品归领主所有。份地由各农奴户分散经营。庄园内较大规模的领主经济与分散的农奴个体经济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清代以来,西藏地方封建政权在中央王朝的扶持下渐趋统一,集权制逐渐强化,各庄园大都还被赋以为政府管理当地行政事务的职能,庄园经管人遂成为类似于县、区、乡、村级官员。大庄园内原由各领主私设的监狱、刑具,亦成了地方封建政权统治镇压广大农奴和奴隶的工具。故庄园既是经济组织,又是行政组织。

猜你喜欢

  • 国相

    ①南北朝时期柔然行政长官。柔然兴起之初,国政疏简,不识文书,刻木记事,军政职务均由王族和部落首领担任,职位世袭。自进入漠南后,与北魏及南朝发生频繁交往,“心慕中国,立官号”,军事上建立军、幢制度,行政

  • 堆增·扎巴坚赞

    1374—1434藏族高僧。前藏堆章人。宗喀巴弟子。初从直贡巴闻习诸法,以众密乘为上师,研习布敦大师论著,后顶礼宗喀巴,闻习显密教法。恪守戒律,深明律藏,并教宗喀巴其他弟子。辞甘丹寺法台,让于贾策杰,

  • 孟广军民长官司

    见“者样军民长官司”(1349页)。

  • 裴绰

    唐初疏勒王,又作裴纠。武德(618—627)中赴唐,受封为鹰扬大将军、天山郡公。长期居长安,后入藉京兆。

  • 嘎朗央宗

    旧宗名。原西藏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波密噶朗王建立的行政机构。早为转经圣地。藏传佛教徒誉此地之山为糌粑山,仰桑河为牛奶河,河边一巨石被奉为神石。曾吸引大批信徒来此转经朝拜。因门珞械斗,珞巴族迁入增多,成为该

  • 齐万年

    ?—约299西晋末年陕西各族人民起义首领、关中氐帅。晋元康六年(296),匈奴郝度元率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马兰羌、卢水胡部落起兵反晋。秦、雍一带氐、羌纷纷响应,万年以氐帅被众推为帝,

  • 李克宪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本姓拓跋氏。宋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族父。太平兴国四年(979)以绥州刺史职随李继筠助宋太宗征北汉,率蕃汉兵沿黄河列阵。渡河逼太原以张军势。后恃功跋扈不驯,被李继筠免职。后太宗复命知

  • 纳印

    布依语音译,意为“掌印者的田”。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罗甸县桑郎等地。改土归流前,为土官※亭目领有的“阴免田”。桑郎亭目王氏拥有6块印田,稻谷产量约120挑(每挑约折合5

  • 哥利

    突厥汗国官号。又译割利。其意谓“老”。《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老为哥利,故有哥利达官”。《唐书·张长逊传》:“张长逊为

  • 沙比

    蒙古语音译,意为“徒弟”。从17世纪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僧侣的徒弟;二是指隶属于寺庙、大喇嘛的属下人,即僧官管辖下的属民。按其财产和法律地位,相当于阿勒巴图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