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行宣政院

行宣政院

元代官署名。亦称宣政院分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兼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军民事务。二十八年(1291),置行宣政院于杭州;至大四年(1311)撤销。延祐五年(1318),又于杭州复置,设官8员,主要掌管江南佛教事务。至顺二年(1331),又撤销,另于杭州等16处设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元统二年(1334),革罢16所广教总管府,复于杭州置行宣政院,设行宣政院使等31员管理内地各处佛教寺院僧尼。宣政院所辖吐蕃全境,向由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不设行院,然遇有乱事,亦派出行宣政院为分院前往专司镇抚,如大征伐则尚须会枢密院议同,至地方安定即还师撤置。此一体制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

猜你喜欢

  • 弗力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甫里河卫改作佛林、佛林河卫。

  • 曼济

    见“满济”(2387页)。

  • 保住

    明朝军官。亦译巴珠,汉名杨效诚。蒙古族。初为把都帖木儿(吴允诚)部将,居甘肃塞外。永乐三年(1405),受明将宋晟招抚,随同把都帖木儿等投明朝,赐姓名,授都指挥佥事。奉命居凉州(今甘肃武威)耕牧守边。

  • 俸饷房

    清代八旗都统衙门掌理官兵俸饷的办事机构。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以骁骑参领1人、章京2人、骁骑校每甲喇1人(即满、汉每旗5人,蒙古每旗2人)组成,专司其事及红白赏恤。各房所造的俸饷册籍,先期咨送户部,

  • 阿诗玛

    彝族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昆明市等地撒尼泼(彝族一支)民间。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胞兄阿黑一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强迫婚姻,经过尖锐曲折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

  • 扶余故地

    汉至南北朝时夫余国所在地。盛时东至今张广才岭,北达小兴安岭南呼嫩平原,南到辽宁开原县,西约至吉林省白城市至双辽县一线附近。《新唐书·渤海传》所载以扶余故地为扶余、鄚颉二府,实指今东流嫩江和松花江以南地

  • 闯保爹保妈

    壮、布依族旧时生育习俗。流行于广西壮族及贵州南部布依族民间。幼童久病不愈或独生子女,经巫师或巫婆卜卦,认为幼童“命薄”,须找“保爹保妈”方能健康成长。其法:在夏历二月初二花婆诞辰日,带着鸡鸭酒肉到桥头

  • 节竹古

    明代乌思藏古地区。又译扎节竹古。在今西藏措美县哲古。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其寨官卓札与帕木竹巴灌顶国师阐化王吉剌思巴监藏巴藏卜等遣使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钞、币等。其后,依定例入贡。

  • 虎方

    即“徐夷”(1893页)。

  • 小哥

    ?—973辽穆宗耶律璟著帐奴隶。契丹族。因不堪残暴统治,于应历十九年(969)二月,与庖人辛古、盥人花哥等6人联合反抗,借进膳之机,持刀进帐杀穆宗。景宗保宁五年(973)十一月,被执,遇害。详见“辛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