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令公墓志
辽代契丹小字墓志。又作“萧富留墓志”。1950年5月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清河门现属阜新县),此为解放后首次出土的契丹文墓志。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出土时已残成4大块和一些小碎块,下部残断,长度不知,按惯例应为正方形,宽96厘米。经对勘,志文32行,存594字。是志石质不好,随收藏时间延续,石面文字剥落越甚,新拓本不及旧拓本字多,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早期拓本为最佳。现已解出部分词语,全文不可读,经研究,知墓主人为萧富留。
辽代契丹小字墓志。又作“萧富留墓志”。1950年5月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西山村(清河门现属阜新县),此为解放后首次出土的契丹文墓志。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出土时已残成4大块和一些小碎块,下部残断,长度不知,按惯例应为正方形,宽96厘米。经对勘,志文32行,存594字。是志石质不好,随收藏时间延续,石面文字剥落越甚,新拓本不及旧拓本字多,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早期拓本为最佳。现已解出部分词语,全文不可读,经研究,知墓主人为萧富留。
1910—1983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金德麟。朝鲜族。金氏。生于朝鲜汉城。1918年因生活所迫到上海、济南、天津。1927年,回上海进民新影片公司当场记。参加《木兰从军》、《热血男儿》等片的演出。后经
1642—1715清代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又译罗卜桑普林赖。喀尔喀蒙古咱雅班第达呼图克图一世。出生于杭爱山区,为哲布尊丹巴一世弟子授予诺颜呼图克图的称号。康熙元年(1662)赴西藏,在西藏受戒和学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意为“起誓”。旧时仪式名称。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以南的珞谕地方。凡因偷窃、两性关系引起争端,无确切证据作出判决时,在氏族首领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各备一块木板,木板两端画上太
藏语音译。元代已有明确记载,明代已趋完善。原意庄园。藏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后,为农奴主阶级在农区经营管理其领地、属民的主要组织形式。按领主类别的不同,分为雄(官家)谿、曲(寺院)谿、格(贵族)谿3种。
书名。为研究吐蕃在新疆所留木简文书的专著。英文书名为:《Tibetan Liter-afy Terts and Documcents Concerning ChineseTurkestan》, 英托玛
见“封敕文”(1582页)。
契丹军名。契丹在与宋战中,所获归降者分置二部,一为四捷军,一为归圣军。《辽史·百官志》载有四捷军都指挥使司,属南面军官职。
1652—1723清代青海曲藏寺(广济寺)高僧。藏族。系曲藏·南嘉班觉尔之转世呼毕勒罕。于赞波·端珠嘉措处出家。曾在西藏求学,在泽塘巡回辩经,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前受近圆戒。曾任塔尔寺密宗学院法台。
宋代藏传佛教后宏期后藏高僧。11世纪人。从师罗顿多吉旺秋出家。初在坚公寺学法。宋天圣五年(1027)后,在坚公寺附近建夏鲁寺(吉祥夏鲁金寺,寺以当地所产夏鲁草命名),该寺为西藏本部诸寺庙中唯一的一座大
见“乌古部”(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