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范蠡

范蠡

春秋末越国大夫。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仕越国为大夫。是越王勾践的心腹名臣,处事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之才。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越在夫椒被吴所败,勾践被吴军困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危在旦夕。与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计,劝勾践暂且忍辱向吴王夫差卑身称臣,并以举国珍宝相献,以存越国,以便日后重整旗鼓,报仇雪耻。吴国允和后,随勾践往吴国为质。释归后,受勾践之托,与文种等人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富国、富民、强兵的改革,使越国迅速复兴,终于在周元王四年(前473)一举灭吴。继佐勾践北渡淮水,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境),称霸江淮。后擢封上将军。认为“贵上报则反贱”,故弃官携财与亲信浮海奔齐,化名“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后被齐国发现,被委任为相。不久又弃官至陶(今山东曹县境),以经商为务。致资千万,自号陶朱公。后不知所终。著有《计然篇》等。

猜你喜欢

  •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对氏族姓氏的称呼。过去佤族中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姓,及关于其来源的传说,其中有以本氏族中的一位杰出祖先的名字为姓的,也有以本氏族在迁徙过程中某一重要地名为姓,等等。

  • 李荫祖

    1629—1664清朝大臣。字绳武。朝鲜族。李氏。陕西提督李思忠次子。汉军正黄旗人。初授户部员外郎,三迁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直隶灾,奉命与尚书巴哈纳等治赈。寻授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总督

  • 夫差

    ?—前473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父卒,继位。为报越国杀父之仇,日夜练兵,强化军事力量。二十六年(前494),兴兵伐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大败越军,困越王

  • 羌娜

    元末云南大理总管段功女。亦作羌奴,小名僧奴,又名宝姑。白族。大理人。※段功嫡妻高氏所生,第十一代总管※段宝姊。惠宗至正二十四年(1364, 一说二十六年),父被蒙古梁王诱杀于中庆(亦即鄯阐,今昆明),

  • 克食

    满语音译。“恩赐”的意思。涉及此词的清事记载,有的因词中有“食”字样,误解作食品,如说“赐克食几次”,实属叠用汉、满文的“赐赐”两字。若表达原语意,应作:蒙克食(恩赐)御膳若干品。

  • 大城

    古城遗址。亦称营盘、孔明城。位于云南陇川县城附近,占地180多亩,为明代戍军所筑。城设东、西、南三门,现已倒塌。城内残存遗物有大砖、瓦、陶罐、碗碎片等。古城附近为昔日德昂族村落,现仍留有许多住宅遗址。

  • 李骧

    ?—328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大臣。字玄龙。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东羌猎将※李慕第五子,※李寿之父。晋惠帝元康(291—299)末年,与兄李特等流入益州。曾为益州刺史赵廞督将,罗尚之骑

  • 胤禛

    1678—1735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原名允祯。康熙帝※玄烨第四子。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征噶尔丹,统率正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进封

  • 颉跌利施大单于

    见“默啜”(2551页)。

  • 始艾

    唐代葛僚人暴动首领。戎州泸州(今四川泸州、宜宾一带)人。葛僚族(今仡佬族先民)。大中十三年(859),因官吏贪婪,民不聊生,葛僚族人民怨恨,起而暴动,拥其为王。攻城池,杀官吏。后遭刺史刘成师诱降,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