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老傈傈文

老傈傈文

我国傈僳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由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塞耶巴多于1912—1914年间创制,后来英国传教士富富塞(J·O·Frezer)进一步完善了它。采用正反、颠倒的大写拉丁字母表示30个辅音和10个元音,另用6个声调符号和4个标点符号。老傈僳文于解放前就传入我国,其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完备的正字法,读音和拼写都没有严格的规则。除了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行外,还在保山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傈僳族的一部分基督教徒中传播,印有圣经和赞美诗等。解放初期,曾用它培训过会计,出版过一些宣传政策的小册子。80年代以来,随着基督教传播范围的扩大,懂老傈僳文的人越来越多。198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傈僳族用它开展扫盲,到1985年有2个乡扫除了文盲。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也用它进行扫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字都已进入学校。目前,广大傈僳族地区,除了人民群众在宗教生活中使用外,还用它印刷了报纸,出版了课本、通俗读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书籍,翻译了法制宣传材料,大大扩大了原有的使用范围和领域。另外,怒江州的怒族、独龙族基督教徒也使用老傈僳文。

猜你喜欢

  • 温格尔

    酸奶。鄂温克语音译。此用熟牛奶制成,用生奶制的称“萨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自制自食的传统牛乳制品之一,也是祭祀时不可缺少的祭品。制法是用“引子”(鄂温克语称“呼隆”,即酸奶)放入奶

  • 石达开

    1831—1863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广西贵县那良村人。壮族(一说祖籍广东客家人)。早年丧父,因家境尚较丰裕,故能自动攻读诗书,颇通文辞,曾赴省应试,举孝廉。平日喜言兵,精通兵法。道光(1821—185

  • 俄惹

    藏语音译,又称“呷札”,意为“守青苗”。解放前西藏昌都地区农奴阶层中的一个等级,指为领主耕种自营地的农奴,与西藏其它地区的“堆穷”(小户)近似。一般不占有份地,仅由寺庙或贵族给予一小块“俄惹地”,条件

  • 马中律

    清末教育家、文学家。一名仲律、字雪斋。甘肃兰州府全县(今榆中县)人。回族。咸丰三年(1853)乡试中举,同治十二年(1873)中进士,授知县。光绪(1875—1908)初任兰州五泉书院山长。娴熟儒家文

  • 阿兰保

    ?—1801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札拉尔氏。隶齐齐哈尔正白旗。初以优秀射手被选为善射者,随狩木兰围场。后留居京师,由司辔充蓝翎侍卫。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军征金川时,从副将军明亮出南路,因战功迁

  •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

  • 咸鸟

    见《山海经·海内经》。有谓是古巴人之祖,在太皞之后;有谓是人名、氏族名;亦有的认为是时代名或部落名。

  • 新蒙古月刊

    北平蒙古学生会会刊。前身即※《蒙古》。1934年1月15日创刊。铅印,16开。社址在北平西城库资胡同15号,后迁至旃坛寺西大街前当铺胡同2号。以传达蒙古同胞的呼声,沟通蒙汉两族关系,研究蒙古及边疆问题

  • 皮逻阁

    698—748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又作魁乐觉、蒙归义。乌蛮,姓蒙氏。※盛逻皮之子。开元十六年(728),父卒,继王位。初仅为蒙舍诏(南诏)一诏之主,后赂通剑南节度使王昱,获唐支持,于开元十八至二十五年(

  • 兆惠

    1708—1764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字和甫。都统佛标之子。雍正九年(1731),由笔帖式入值军机处,补内阁中书。自十三年(1735)起至乾隆十一年(1746),7迁至副都统、护军统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