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后发展成为专称,今四川茂汶等地的羌族为其一支的后裔。其名最早见于甲骨文卜辞。殷商时居商的西方,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与商朝关系密切。以畜牧为主要生计,主牧羊。卜辞记载有的为商贵族奴隶,有的成为祭祀的牺牲品。商代后期,周族西迁陕西歧下,与其一支羌氏结为婚姻集团,促进周的发展。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一批羌氏之人随周向东迁移,并建立起许多侯国。其余西迁,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秦兴起,实行“和戎”、“西逐诸戎”等政策,部分接受秦的统治,余众继续西迁。厉共公时(前477—前443在位),无弋爰剑从秦逃出,与羌人俱亡入“河湟间”(黄河、湟水、析支河交汇地区),教其部落种田畜牧,生产得以发展,庐落种人依之者日众,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秦献公初立(前384),将兵向西,爰剑孙卬畏秦之威,徙部人于析支河曲西数千里,参狼种徙武都,白马种徙广汉,旄牛种徙越嶲,唯忍与舞兄弟二部留在湟中。汉初,匈奴强大,奴役诸羌。河湟北侧研种留何等部在汉朝保护下迁居陇西郡南塞,西北诸部转移至西域昆仑山至葱岭一带。汉武帝开河西,通西域,隔绝羌胡。后置护羌校尉统领各部。著名部落有先零、烧当、烧何、罕开、牢姐等。宣帝时(前74—前49在位),爆发西羌起义,赵充国出兵平定,于金城郡(治今甘肃永靖县西北湟水南岸)设金城属国都尉以处降羌。新莽时(公元9—25年),再次爆发羌民起义,东汉出兵平定后多次强迁其部众于内郡,与汉人杂处,后称内迁者为东羌。三国时魏、蜀相争,魏封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烧当羌后裔柯回为西羌都督。十六国时传至姚苌,建立后秦(384—417)。同时宕昌、邓至、白兰等部兴起,先后建立政权。隋唐时党项羌强大,唐赐其首领拓跋赤辞姓李,于其地分设羁縻府州。后因吐蕃所逼,大批部众内迁至庆、夏、绥、银诸州。唐末,拓跋思恭任夏绥银州节度使。宋初,党项羌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于宝义二年(1227)为蒙古所灭。元代以来,内迁诸羌大批汉化。甘南、川西、青海等地羌人多融合于汉、藏等民族之中,只有岷江上游汶一带的部分羌人继续保留下来。明、清时改土归流,封建经济得到缓慢发展。今天成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猜你喜欢

  • 委兀慎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名。又译“畏吾儿沁”、“委兀儿趁”、“威兀慎”、“威武慎”等。原为西蒙古※乜克力部的分支,即畏兀儿近族。成化(1465—1487)初,其首领癿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剌等率该部入居河套地

  • 犍陀卫

    见“乾陀罗”(1982页)。

  • 马希范

    899—947五代后唐后晋时期楚王。字宝规。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一作扶沟(今河南扶沟)人。楚王※马殷第四子。好学善诗。初为镇南节度使,驻戍朗州。后唐长兴三年(932),异母兄※马希声卒,被六军使

  • 推屯河卫

    见“秃都河卫”(1084页)、“秃屯河卫”(1083页)。

  • 临潭

    地名。旧称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位于甘南州东部。古为洮阳城,晋惠帝时置洮阳县,属狄道郡,后为诸羌所据。隋代于此置临洮郡。唐置临潭县,以河源九曲之地予吐蕃,作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吐蕃继而攻取河州、洮州,

  • 忒耳迷

    见“呾蜜”(1388页)。

  • 莫耶

    春秋末年吴国著名冶匠干将之妻。传说吴王阖闾欲称霸中原,请干将为其铸造宝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用300童男童女“鼓橐装炭”,为吴王溶铁铸剑,但溶炉内铁汁久久不下。她“断发剪爪”投入炉中,

  • 元明善

    1269—1322元朝文学家。字复初。大名清河(今河北清河西)人。鲜卑拓跋氏(元氏)后裔。好读书,强记识,诸经皆有师法,尤精《春秋》。年20,游吴中,已有文名。被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两路学正。辟掾行

  • 奉国寺

    见“咸熙寺”(1616页)。

  • 多克辛诺颜

    见“哈喇忽剌”(16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