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语支

瑶语支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语支之一,只有勉语一种。中国境内外自称“”、“金门”、“门”、“标曼”、“标敏”、“藻敏”等的瑶族,海南省自称“金门”、“门”的苗族,他们使用的语言都属勉语。使用人口国内外近100万。主要特点:汉语借词比较多;声母、韵母、声调都有逐渐简化的趋势;声母清浊对立,浊声母可以出现于双数调和单数调的音节;送气音声母的音节大多数是汉语借词;浊闭塞音声母一般同苗语支的语言带鼻冠音的清闭塞音声母相对应;浊鼻音声母能自成音节;辅音韵尾多数地区有-p、-t、-k、-m、-n、-等6个,一部分地区只保留-n、-或-;元音不分松紧,韵尾前的元音一般还有长短对立现象,但多数地区也只有a、o两个元音的韵母分长短,有些地区元音已不分长短;声调系统与汉语相同,古代分4个声调,相当于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后来由于声母清浊各又分化为阴、阳两类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调类;连读变调很普遍,与构词有一定联系。词根都是单音节的,构词能力较强;合成词比较丰富,多为修饰式的,带附加成份的词不多,有的附加成分已逐渐脱落。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语序,没有自动和使动的语法范畴;名词、指示代词、状词和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词后;量词比较发达;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分,人称代词有单数、复数之别;数词有两套,“十”以内的用固有词,“十”以上的用汉语借词;连词、副词固有的比较少,大多数是汉语借词,一般在有文化的人当中使用;句子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在谓语动词后。

猜你喜欢

  • 朵甘陇答招讨司

    明代藏区土司机构名。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置。辖地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贡使进京初以每年一贡,领取朝廷给与的勘合,於四川比号,从雅州(今雅安)入朝。成化后,3年

  • 赖和木图拉

    ?—1765清乾隆年间乌什起义首领。又译赉哈木图拉、赖黑木图拉、喇依罕木图拉。维吾尔族。新疆乌什人。四品伯克额色木图拉子。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奉乌什办事大臣素诚、阿奇木伯克阿布都拉命,运送沙枣

  • 源光裕

    唐朝官员。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鲜卑源氏。先世为河西秃发氏,太武帝时归北魏,赐姓源氏。唐宰相※源乾曜族孙。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同删定《开元新格》。历刑部、户部二侍郎、尚书左丞。开元十三年(

  • 迈达里寺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位于喀尔喀蒙古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大约建于道光年间(1821—1850)。寺内有专为供奉迈达里佛像而建造的木质结构殿宇。佛像高大,由多伦诺尔汉人作坊以黄铜铸成,通体镀金,

  • 西汉时西南夷鉤町王。夜郎国鉤町(在今云南广南县境)人。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与夜郎王※兴及漏卧侯※俞互争雄长,屡举兵相攻。汉成帝遣使调解,不听。牂柯太守陈立召兴杀之,以其头示众。禹与俞震

  • 达木蒙古

    指驻牧达木之蒙古部落。亦称达木蒙古八旗。原属青海恰克图部,固始汗据青海后,曾将部分军队驻扎于此。五世达赖喇嘛时,青海蒙古王丹津,带领蒙古官兵赴藏护卫,留500余户于藏北达木驻牧,属固始汗管辖,挑人赴藏

  • 各和

    云南元阳哈尼族间一种互称。参见“哈尼族”(1633页)。

  • 合剌八剌合孙

    见“斡耳朵八里”(2428页)。

  • 呼伦贝尔

    地名。又名海兰儿、呼伦布雨尔。因其地有呼伦、贝尔两湖,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其地东西410里,南北792里。东至齐齐哈尔,西、南邻蒙古,北至黑龙江。唐虞属山戎地。周、战国、秦属东胡、山戎地。汉

  • 祭鼓节

    苗族祭祖盛典。俗称“吃牯脏”。苗族认为祖先的灵魂居住在木鼓里,故以木雕男女像,象征始祖。木鼓用楠木制成,长2米,直径40公分左右。平日放在一个鲜为人知的石窟中。祭典每隔3至13年(或7、9等奇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