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老千长
简称“瑶长”。清在粤北瑶族地区委任的头人。道光十二年(1832),钦差户部尚书禧恩征服八排瑶人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瑶人的统治,令各排(村)瑶人举老成知事者立。赏给顶戴和俸银,可世袭。职责是掌管排内各项公共事务,协助官府缉捕和征收钱粮。办事仍沿用原有的习惯法,处理重大问题得和排内老人一起商量,不脱离生产劳动。延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在当地推行保甲制时废。
简称“瑶长”。清在粤北瑶族地区委任的头人。道光十二年(1832),钦差户部尚书禧恩征服八排瑶人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瑶人的统治,令各排(村)瑶人举老成知事者立。赏给顶戴和俸银,可世袭。职责是掌管排内各项公共事务,协助官府缉捕和征收钱粮。办事仍沿用原有的习惯法,处理重大问题得和排内老人一起商量,不脱离生产劳动。延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党在当地推行保甲制时废。
即“晃豁坛”(1867页)。
?—1676清朝武官。蒙古镶白旗人。卓齐布楚特氏。世居洪果和硕地方。初任骁骑校。顺治十五年(1658),从征贵州,于十万崎山败敌总兵罗大顺。十六年,调至江南,以郑成功军破镇江瓜州,率兵2万乘船百余只攻
见“缚喝”(2416页)。
①蒙古语音译,意为“富人”一作巴延。相当于汉语的“财主”、“富翁”。古代蒙古社会富裕牧户主人的身分标志。据《元朝秘史》,约九世纪后半叶,成吉思汗十二世祖脱罗豁勒真即称此。亦被引申为一种称号,用以称呼有
东乡族民间传统岁时娱乐活动。流行于甘肃省东乡族地区。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举行。届时,村寨的青少年高擎麦草扎成的火把,排成一字形长龙,跑出山庄,跑遍山头、地垅,象一条火龙旋舞飞腾,老年人及妇女则站在村头观看
参见“布侬”(462页)。
见“洛桑曲称嘉措”(1735页)。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
州名。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唐武德五年(622)置西沙州。贞观七年(633)仍改沙州。贞元(785—804)后为吐蕃所据。宋初回鹘据其地,后归宋。宋景祐三年(1036)入于西夏。元置州,
?—1941民国时期新疆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者。新疆阿图什人。维吾尔族。早年毕业于喀什经文学堂并留校任教。1912年就学于德国间谍凯米尔(土耳其总参谋部上校)在阿图什设立的“统一进步党党校”。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