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猷识理达腊

爱猷识理达腊

1338—1378

明代蒙古可汗。一译阿裕锡哩达喇。孛儿只斤氏。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长子。元至正十三年(1353),立为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十六年(1356),中书左丞相哈麻及其弟御史大夫雪雪谋废妥欢贴睦尔,立其为帝。事泄,2人被杖杀。后,与生母完者忽都皇后奇氏(高丽人)谋废父皇自立,宫廷内分为帝派、太子派,各自与统军将领孛罗帖木儿或扩廓帖木儿相结。自二十四年(1364)起,双方矛盾激化,北方元军内部混战,南方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以孛罗帖木儿称兵犯阙,出奔冀宁,下令讨孛罗。翌年,孛罗被诛后,由扩廓帖木儿护送回京。母后奇氏传令扩廓帖木儿以兵拥其入城,欲胁帝禅位,因扩廓止兵未遂。二十七年(1367),在内外交困之中,受父命总天下兵马,以稳定局势,抗击北上的农民军。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明北伐军进逼大都(今北京),被迫随皇室退守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翌年,上都被明将常遇春攻破,退居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岸)。三十年(1370),父卒,嗣汗位,称必力克图汗。次年改年号宣光,史称北元。同年,应昌失守,宗室、大臣、宝物多被明军俘获,独率数十骑突围,退入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与扩廓帖木儿会合。宣光二年(洪武五年,1372),在和林附近击败明将徐达的中路军,使明太祖力图消灭北元的计划受挫,暂时中断对漠北的进攻,北元乘势驱骑南下,进入漠南、华北。宣光四年(洪武七年,1374),北元据点兴和(今河北张北县)被明将蓝玉攻取。次年,大将扩廓帖木儿卒,南下诸路元兵多被残破,势衰。八年(洪武十一年,1378),病卒,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上庙号昭宗。明太祖为招降其部下,亲撰祭文,两次遣使至漠北吊唁。一生崇尚佛教,常召藏僧、高丽僧至宫中讲经;又酷爱书法,史称,“其楷遒媚,深得虞永兴之妙,非工夫纯熟,不能到也。”

猜你喜欢

  • 监母斡鲁朵

    见“彰愍宫”(2463页)。

  • 拜善

    水族节日。水语“拜”,意为“祭祀”,“善”,乃“大菩萨”、“神”。相传水族始有7个祖公,水族分别是7个祖公的后裔,故定期向祖公致祭。拜祭时有7个善组织参加。善实为一人形岩石,以为神祖,拜之。12年或6

  • 皮疗

    蒙医物理疗法之一。为※瑟博素疗中的简易疗法。即杀死牲畜,立剥其皮,披在患者身上,或包裹患处。13世纪时,蒙古族已用此种疗法治病。忽必烈曾用鱼皮治鸡眼。后此法一直在牧区流行。至今,蒙古地区仍有用畜、兽皮

  • 册盖

    见“哀册”(1717页)。

  • 都勃极烈

    金建国前女真部落联盟长称号。女真语音译,“都”意为“核心”(一说借用汉语),“勃极烈”意为“官长”、“首领”、“头目”,合为“核心头目”或“总头目”之意。《金史·国语解》谓:“总治官名,犹汉云冢宰。”

  • 黄乾曜

    ? —759唐代僚人起义首领。西原州(今广西左、右江一带)黄峒人。时称僚人(为壮族先民)。对地方官府横征暴敛,“侵诈系缚”极为不满,与真崇郁等于至德元年(756)在黄峒一带聚众起义,陆州、武阳、朱兰等

  • 喜昌

    ?—1891清朝大臣。字桂亭。满洲镶白旗人。葛济勒氏。世居吉林。初从征捻军,累功至协领。河内之役,以少胜多,功尤最,晋副都统。光绪四年(1878),授西宁办事大臣。六年,调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以沙俄军

  • 马湖三十七部蛮

    宋代四川马湖蛮属下众部落名。乌蛮系统。总首领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分布在今马边县至雷波县地区。一般认为与彝族有密切关系。

  • 回帕里

    见“回霸”(780页)。

  • 琉璃王

    即“瑠璃王”(2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