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

清代居住于蒙古高原北部之蒙古各部总称。因其分布于蒙古中部戈壁北缘,故称。由于其所属部落,主要为达延汗子格哷森札赉尔遗裔之喀尔喀,故又称之为喀尔喀蒙古。初服属于察哈尔部,众分左、右两翼、7旗。左翼为格哷森札赉尔第三子诺诺和、五子阿敏都喇勒领之,驻牧于土拉河界。右翼为其长子阿什海达尔汉珲台吉、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四子德勒登昆都伦、七子鄂特欢诺颜共领,驻牧于杭爱山。两翼原无汗号,及左翼阿巴岱自藏迎经典归,为众所服,始号斡齐赖赛因汗。寻右翼长赉瑚尔也称汗,一时两汗并立。后因阿巴岱孙衮布继位,自号土谢图汗,赉瑚尔子素巴第亦号札萨克图汗,驻牧于克鲁伦河之阿敏都喇勒孙硕垒号车臣汗,于是三汗并雄。崇德三年(1638),三部以察哈尔林丹汗为后金所灭,遣使献贡于清,与清建立初步藩属关系。顺治十二年(1655),以三汗及赛音诺颜部长丹津喇嘛遣使与清会盟,众被析为8札萨克。嗣因内部不睦,受准噶尔部长噶尔丹侵凌,纷纷率众南徙,被置于内札萨克蒙古近边。康熙三十年(1691),诸部于多伦诺尔朝见清康熙帝,正式表示归附清朝政府,清分别授其汗、诺颜等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各有差,使与内札萨克同列。所部被编为55旗。雍正三年(1725),以固伦额附策凌击准噶尔军有功,诏以其近地置19札萨克自为一部,以赛音诺颜号冠之,积前共4部74旗。乾隆中,以人口增殖,增至83旗,附辉特1旗,额鲁特2旗,分汗阿林、齐齐尔里克、喀鲁伦巴尔屯、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四盟。统称为外札萨克。

猜你喜欢

  • 鹤公祠

    苗疆古迹。又名吴公祠或吴鹤堂。建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是苗民为纪念苗族教育家※吴鹤自筹资金所建的祠堂。吴鹤为明代辰州镇溪上涝(今吉首境)人。曾在苗疆开办学堂,招收苗族生徒,义务教学。为使

  • 随满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绥满河卫。永乐五年(1407)二月,女真野人首领巴思答木、咬纳等50人来朝,与阿剌山等4卫同时设立。

  • ①西夏职官称谓。用以称政府机构的主管官员,亦可译为“大人”。如中书六大有中书智足、业全、习办、义观、副、同;枢密六大有枢密南益、北依、西摄、东拒、副、入名。西夏文《官阶封号表》和《天盛律令》皆有载。

  • 都译勾管作者

    见“主译者”(620页)。

  • 菁民

    畲族称谓之一。又称“菁寮”、“菁寮”。明清时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普遍种制蓝靛(青靛),质地优良,被当地汉人称为“菁民”。明代迁入闽东种菁的畲民称“菁客”,进入浙南的畲民,因搭寮垦荒种菁,被

  • 塞北纪程

    书名。清马思喀撰。1卷。是书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随裕亲王福全北征噶尔丹时所作日记。始于当年四月二十日,迄于九月十三日。凡行进期间沿途见闻,俱按日记述。为研究乌兰布通战役重要史料。

  • 布依戏

    布依族民间戏剧。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内分※“册亨布依戏”、※“地戏”、※“布依族花灯戏”等。详见有关条。

  • 秘书监

    西夏官署名。系七种司品以外的机构,同次等司。掌国家图书著作等事。设秘书监、秘书少监等官。

  • 认药学

    书名。藏文名《满阿西古德》。蒙古药学著作。18世纪罗布增苏勒和木用藏文写成。4卷,148叶,木刻本。包括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汤、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盐灰,动物产品认药学四大部分。书中将药物

  • 卡珞

    藏语音译,意为“近处的珞巴”。※丁珞的对称。旧时藏族对接近藏区的珞巴族地区及其人民的俗称。与藏族直接交往,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如墨脱县的※米新巴、※米古巴,米林县南边的※博嘎尔、※德根,隆子县内的※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