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海北

海北

地名。位于青海东北部、青海湖以北。东南接互助、大通、湟中、湟源等县,西连海西天峻县,南与海南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邻甘肃古浪、天祝、山丹、民乐等县。古为西羌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于今海晏县设西海郡,置太守。南北朝至隋历为鲜卑族南凉政权和吐谷浑所据。唐置威戎军,不久没入吐蕃,吐蕃王朝崩溃后,海北出现豪酋争霸不相统属的局面。至宋成为唃厮啰政权与西夏人长期争夺之地。元代归吐蕃等处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明洪武二年(1369)至十六年(1383)明朝先后招抚蒙藏各部,于撒里畏兀尔(今海北州辖境)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塞外四卫”。正德五年(1510),原驻牧河套之东蒙古亦卜剌因反抗其主达延汗,兵败,越祁连山入海北,原游牧于该地之藏族大部被迫迁往黄河以南。隆庆五年(1571),土默特蒙古俺答汗西攻瓦剌,兵败,入据青海湖一带,留其子丙兔驻守,并建仰华寺,于此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会晤。崇祯九年(1636),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占领青海全境,将青海分为左右两翼,海北地区属左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青海蒙古诸台吉归附清朝。雍正三年(1725),编青海蒙古为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后青海蒙古人口锐减,海北地区空旷,黄河以南藏族日益强大,乘机渡河向北移牧,蒙古不能御。清朝行“抑藏扶蒙”政策,以武力阻止藏族部落北移。马步芳统治青海时,于海北农业区实行保甲制,牧区仍保留千百户制度。1953年建立海北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产著名的“门源马”。

猜你喜欢

  • 策凌端多布

    见“车凌端多布”(281页)。

  • 马仁

    僜语音译,意为“当家人”、“头头”。解放前僜人社会中的蓄奴主。占有较多的土地、铁质工具等生产资料,普遍多妻。除少数外,一般都参加少量劳动,与家庭其他成员和奴隶共住一个长屋,吃穿无甚大差别。对妻子和奴隶

  • 朝霞帽

    吐蕃赞普所戴之冠。系一种用红色软巾结成的帽冠,为赞普所专用。长庆元年(821),唐会盟使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会盟。亲见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服饰:“身披素褐,结朝霞冒(帽)首”。又敦煌石窟壁画“吐蕃王子供

  • 陇西四川总摄

    元代管理陇西、四川佛教寺院僧尼之僧官。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元军取陇西、四川各地,置僧官以总摄当地佛教事务,隶总制院或宣政院。至

  • 南燕

    十六国之一。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之鲜卑慕容氏所建。永康二年(397),后燕为北魏所败,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失守,国君慕容宝之叔丞相慕容德据守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年,率4万余户南徙都滑

  • 龙崩达把朗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崩路,意为“高骨头”、“白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阿札拉”(黑骨头)相对称。凡没有沦为奴隶,没混入低贱血统或没有违犯过氏族外婚禁忌的氏族成员,例如

  • 贞献郡王庙

    金代为※完颜希尹所立之庙。希君字谷神,以创制女真文字有功,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诏令依苍颉立庙于盩厔(今陕西周至)例,为希尹立庙于上京纳里浑庄(今吉林舒兰),委本路官1员与本千户春秋致祭,所用诸

  • 绛宾

    汉西域龟兹国王。宣帝时娶解忧公主长女弟史为妻。元康元年(前65年)前往长安朝贺,受赐印绶、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留一年乃返。后数朝汉,乐汉衣服制度。归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

  • 杜尔伯特部右翼前右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九年(1754),汗车凌从子刚多尔济自准噶尔地区率众千余户归清,封札萨克多罗贝勒,建旗。初驻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

  • 钟金

    即“钟根”(1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