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蒙对照碑铭
今人对若干有研究价值的汉蒙两种文字刻写的石碑的统称。共8块,有1240年“十方大紫薇宫圣旨碑”、1257年“释迦摩尼院碑”(亦称“蒙哥汗碑”)、1348年“甘州海牙碑”、1335年“张氏先莹碑”、1338年“竹温台碑”、1346年“兴元阁碑”、1362年“忻都公神道碑”、1340年“云南王藏经碑”。前三种以汉文为主,蒙文为辅;后四种只有蒙文,但内容皆译自汉文碑铭;末一种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但内容无关联。是蒙古语言学、文字学及蒙元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今人对若干有研究价值的汉蒙两种文字刻写的石碑的统称。共8块,有1240年“十方大紫薇宫圣旨碑”、1257年“释迦摩尼院碑”(亦称“蒙哥汗碑”)、1348年“甘州海牙碑”、1335年“张氏先莹碑”、1338年“竹温台碑”、1346年“兴元阁碑”、1362年“忻都公神道碑”、1340年“云南王藏经碑”。前三种以汉文为主,蒙文为辅;后四种只有蒙文,但内容皆译自汉文碑铭;末一种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但内容无关联。是蒙古语言学、文字学及蒙元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见“汉书”(615页)。
即“裳人”(2448页)。
隋末唐初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达头可汗玷厥孙,咄陆(又作都六)之子。原是西突厥小可汗。隋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时,遣使求婚,继受隋臣裴矩诱纵,攻其侄泥撅处罗可汗,迫之退守时罗漫山(今新疆哈密北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1682或1680叶尔羌汗国末代汗。一译伊斯迈耳汗、伊斯玛依勒汗、司马依汗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察合台后王※阿布都喇汗弟。世居新疆。康熙九年(1670),叶尔羌、叶城黑山派起义,推翻尧乐巴斯汗
1515—1587明代著名大臣。字汝贤,一字国开,别号刚峰。广东海南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回族。福建松溪知县海宽之孙、海瀚之子。幼丧父,家境衰败,母谢氏教诲读书,督责甚严。嘉靖二十八年(1549)
1278—1317元朝大臣。畏兀儿人。集贤大学士脱列子,中书平章政事※阿礼海牙兄。初事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于藩邸。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卒,力劝爱育黎拔力八达迎立其兄海山。及武宗海山即位后,召
①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又作车凌、车棱。绰罗斯氏。※达赖台什曾孙乌尔衮之子。初隶准噶尔部噶尔丹。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父率众侵扰喀尔喀。因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兵败,浪迹于巴颜乌兰等地。后受喀尔喀
元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又作臈惹洞长官司。元置,以向孛烁为总管,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治所位于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洪武五年(1372)改属永顺宣慰司,令田世贵为长官。清代,因长官田仕朝归诚,令袭原职。雍
见“配夏哇”(18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