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相
契丹官职名称。即枢密使兼平章事(宰相),为朝廷最高官吏,皇帝最高辅臣。枢密使兼宰相制度始于五代后晋,契丹袭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曾三次出使契丹的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称:“契丹枢密使带平章事者,在汉宰相之上;不带使相及虽带使相而知枢密副使者,即在宰相下。其汉宰相,必兼枢密使乃得预闻机事。”
契丹官职名称。即枢密使兼平章事(宰相),为朝廷最高官吏,皇帝最高辅臣。枢密使兼宰相制度始于五代后晋,契丹袭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曾三次出使契丹的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称:“契丹枢密使带平章事者,在汉宰相之上;不带使相及虽带使相而知枢密副使者,即在宰相下。其汉宰相,必兼枢密使乃得预闻机事。”
用狍皮制作的被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旧时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用被。各族因言语差异分别称、※“南特奥拉特”、※“乌鲁达”、※“那斯胡里萨”。详见各条。
?—1585年前后明末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博贝密尔咱之子。父死后,继称卫拉特汗,统率诸卫拉特。明万历十三年(1585)前后,在与东蒙古的战争中战死。
即“貊”(1732页)。
清代新疆湖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又名伊西洱库尔淖尔。《西北边界图译汉考证》作伊西洱库尔。又作雅什里库里。“库尔”、“库里”与“淖尔”皆“湖”之意。即今帕米尔高原上的雅什库里(原中苏待议地区)。
见“忽必烈”(1487页)。
清代青海夏琼寺高僧。藏族。出生于上多哇噶哇仓。曾于夏琼寺和色拉寺结扎仓求学,获色拉寺林赛格西学位,并进入下密院。担任过数处寺院之上师。返乡后,任夏琼寺之雄来巴和翁则喇嘛等职,后任密宗学院法台,授时轮金
金代小面额的纸钞。有100文、200文、300文、500文和700文五种面额。满一贯者称大钞。详见“交钞”(875页)。
蒙古部名。本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姓伊克明安。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准噶尔,兵败伊犁,该部首领巴桑台吉因与辉特部虽同姓,而非其族,率300户附清,封辅国公。后拒从辉特部叛清,被清廷迁至黑龙江富裕河
古地名。春秋晋置。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西汉为河东郡二十四属县之一。东汉为平阳侯国。三国魏复改为县。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并入禽昌,太和十一年(487)复置。汉(前赵)永凤二年(309),汉主刘渊自
唐代南诏工艺师。白族先民。叶榆(今云南大理)人。唐天宝(742—756)间,主持铸造崇圣寺(在今大理城西北的点苍山莲花峰下)雨铜观音巨像,置于崇圣寺千寻塔观音殿中。像高24尺许。谢肇淛《滇略》传其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