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新疆屯田

新疆屯田

清代开发新疆的措施。新疆古称西域,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屯田,但规模均不及清代。清屯政创设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统一天山南北后,始大规模兴屯。垦区遍及天山南北,尤以天山北路最盛,曾先后置兵屯、民屯、犯屯、回屯和旗屯5种。兵屯指绿营兵屯田,初仅推行于天山北路,后渐及南路;计每兵授田20亩,官给牛具、种籽,每岁纳粮12至18石不等。民屯又称户屯,系内地移居新疆之回、汉民屯田,乾隆二十六年(1761)置,按户授田,官府借给籽种牛具,每亩纳银5分或细粮8升。犯屯又称遣屯,乾隆二十一年(1756)创置;每犯给田12亩,按兵屯之半配给牛具、种籽,每岁纳粮6石。回屯指维吾尔族农民之屯田,乾隆二十五年(1760)创置,由官府发给籽种农具,按户、种授田、每户每年种大麦、小麦各1石,谷5斗,秋后纳粮16石6斗6升。旗屯即入旗兵之屯田,嘉庆七年(1802)创置;每兵分地30—40亩,由官府借给牛具籽种,使自耕自食。各类屯田是清朝政府为开发新疆地区的经济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对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对手工业、畜牧业生产的进步、边防的巩固也有巨大意义。

猜你喜欢

  • 孛罗忽

    见“伯颜猛可”(1092页)。

  • 答几

    广西大苗山地区部分苗族的自称。详见“苗族”(1335页)。

  • 浇河

    郡名。古西羌所居。东晋时,后凉吕光置浇河郡。寻为南凉秃发乌孤所取。后入吐谷浑境。北周建德五年(576),移治黄河南浇河故城,改为廓州。隋大业初,复为浇河郡,寻亦废。故治在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东南。

  • 石抹仲温

    ?—1219金朝末期将领。本名老斡。契丹族。懿州胡土虎猛安人。早年为护卫十人长、太子仆正。迁同知武宁军节度使事、宿直将军、器物局使。以造马鞍亏缺,章宗宽赦其罪,改左卫将军,迁左副点检。明昌五年(119

  • 锡古苏特

    ?—约1452明代东蒙古科尔沁(好儿趁)部领主。一译失古失台。孛儿只斤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撒儿后裔。因力大勇猛,获“巴图鲁”(勇士)称号。据《蒙古源流》等载,约景泰二年(1451),岱总汗脱脱不

  • 会盟制度

    古代诸侯之间的集会、订盟。时以霸者为主,临时聚会于一地,按霸主意旨或共同利害,相与结盟。《史记·秦纪》桓公十年:“当是之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清代利用此种形式,加强控制和监督各旗蒙古王公与群众,形

  • 大成

    北周宣帝宇文赟年号。579年,凡1年。

  • 李离

    ?—309成汉大臣。六郡人部曲督李含子,母为巴人首领李慕女、李特妹。西晋永宁元年(301),舅李特承制后,为将帅。太安二年(303),闻父劝舅李流降晋,自梓潼驰还,与表弟李雄共谋击晋罗尚军。成为李雄心

  • 西域都护

    官名。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为汉驻西域最高地方长官。职责主要为保护屯田,兼护南北两道。官署称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策大雅附近)。直属中央政府,由汉廷委派骑都尉或谏大夫担任,秩比2千石

  • 伊州乐

    古代乐名。以源于伊州(在今新疆哈密一带),故名。该乐的主体为伊州大曲,是以伊州流行的小曲为歌谱,在其前后加引子和尾声,以慢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南北朝时流行于内地。至晚唐便成为一种配合歌舞伎的完整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