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拓跋氏

拓跋氏

①古部落名。鲜卑的一支,以部为氏。原居于大鲜卑山一带,即今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近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中,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时刊刻于石壁上的祝文,进一步证实了此点。相传至远祖拓跋毛时,统辖36部落、99大姓。至东汉初年拓跋推寅时期,乘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之机,南迁今呼伦贝尔草原。后进据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匈奴故地,成为鲜卑联盟成员。并与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融合,日益壮大,故有的史书认为“拓跋”为“鲜卑父胡母”所繁衍之后裔。而《魏书·序纪》却以拓跋氏为黄帝后裔,称“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东汉桓帝时(146—167),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以西至敦煌为西部,一说拓跋氏世为西部大人(有的学者则认为拓跋部推寅与西部大人日律推演非一人)。鲜卑联盟瓦解后,自成一部。曹魏黄初(220—226)初年,※拓跋力微为首领,并没鹿回部,势渐盛,拥兵20余万,组成部落联盟,包括拓跋八部及异姓75部、四方诸姓35部。甘露三年(258),政治中心由河套北部迁汉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西晋怀帝时(306—313), ※拓跋猗卢入居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受封为大单于、代公。建兴三年(315),被封为代王,置官属,定刑法,建立代国(一说始于338年),为拓跋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部众原以牧猎为业,进入中原后,农业日趋发展。※拓跋郁律时,“控弦上马,将有百万”,雄于北方。※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所灭,部众被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别属匈奴独孤部刘库仁和铁弗匈奴刘卫辰管辖。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复国,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次年,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二十年,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汉化。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北齐取代,※西魏为鲜卑宇文氏所建北周取代。拓跋贵族在北齐、北周乃至隋、唐政权中,官居高位者甚多,入隋唐后,其部众逐渐与汉族等融合。②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依部族姓氏命名,属党项八部之一。今人考其原居地在今甘肃迭部至四川松潘之铁巴诸部。唐初附于唐朝,其部内徙陕北,曾受唐封李姓,宋封赵姓,为建立西夏王朝之皇族。参见“党项羌”(1864页)。

附:拓跋鲜卑初期世系表(拓跋毛至力微)

(后见代国、北魏世系)

猜你喜欢

  • 秋捺钵

    见“捺钵”(2037页)。

  • 乐良郡

    见“乐浪郡”(611页)。

  • 开秧门

    苗族农业生产习俗。每年插秧前夕,择吉日,举行“开秧门”仪式。黎明时由秧头(一般是寨老),将5根毛草和1根2米多长,去树皮的泡桐树(要带有5个枝杈)插在田中。再用雄鸡、香纸、酒、糯米饭等供品敬田。随后插

  • 合呢呐

    即“呵呢呐”(1388页)。

  • 不欲鲁罕

    ?—1206蒙古诸部统一前乃蛮部首领之一。又译不亦鲁黑罕、杯禄汗。一说为突厥语,意为“统军”、“元帅”;一说为金官职“孛极烈”的异译。名古出古敦,或作古出古惕。部长※亦难察子,※太阳罕弟。父死,与兄不

  • 耶嘉克珠

    1817—186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四世。嘉庆二十一年(1816)阿嘉三世圆寂后,经在京师雍和宫金瓶掣签选定为转世灵童。幼年在塔尔寺学因明。道光七年(1827),进京朝觐。

  • 土观呼图克图三世

    见“土观·罗桑却吉尼玛”(74页)。

  • 白腊布

    仡佬族传统工艺品。用羊毛织成的一种羊毛布。每年仲春剪下羊毛,手工纺成细线,可织出各种花纹的毛布料。因投放白腊场销售而得名。可作为制做大衣的用料。有些花纹可使布面起花,布里平板。盛行于贵州大方县等地。现

  • 慕容望

    ?—386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又作慕容瑶。鲜卑慕容氏。西燕国君※慕容冲之子。建明元年(386),慕容,觊被杀后,为左仆射慕容恒为帝(《资治通鉴》记恒所立为慕容瑶),改元建平。不久为尚书慕容永执杀。

  • 斯引乌埿

    晋代鲜卑斯引部首领。见“斯引”(2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