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夏河县大夏河北岸。藏语称“噶丹雪珠达尔杰扎西叶苏旗卫林”,意为“足喜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扎西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样活佛谢贝多吉应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察罕丹津之请,返故乡,次年动工兴建有闻思学院和续部下院。二世嘉木样吉美旺波建时轮学院。后逐形成政教合一寺院,确立以授显密二宗为主,医药、历算、词章、音韵、书法、绘画等为辅。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嘉措建医药学院。五世嘉木样建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并扩建各佛殿。历经二百年,该寺具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和昂欠、500余僧院,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很高声望。其著名佛殿有宗喀巴殿、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殿等,并有藏经楼、印经院。有一套政教合一之组织机构,嘉木样活佛为最高政教首领。其子寺有百余个,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以及山西、北京等地。所属部落分四类:“拉德”(神民),由蒙、藏王公贵族从所属部落中赠给寺院之“香火户”;“穆德”(政民),该寺控制之部落;“曲德”(教民),政治归土官统治,宗教上受该寺控制;“栓头”,与该寺有往来关系者。该寺有活佛百余人,主要系统有嘉木样和“四大色赤”。寺内绘画艺术主要有壁画、唐卡(即绘在布幔上的卷轴画)和堆绣以及造型艺术坛城、雕塑、酥油花等均具有浓郁之宗教、民族特色。主要的节庆及法会有祈祷法会、放生、亮佛、跳舞会、酥油花灯会、转弥勒(抬弥勒佛绕寺一周)、亮宝会、娘子节、七月法会、九月禳灾法会,十月纪念宗喀巴圆寂活动,以及纪念历辈嘉木样逝世活动。寺内存有清代、民国时期赠嘉木样之封文和金、银、铜、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鉴21枚。藏绘楼内存有大量藏文古籍,堪称安多地区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猜你喜欢

  • 铁利府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15府之一。领广、汾、蒲、海、义、归6州。治广州,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南马大屯;或说在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附近;也有笼统说在黑龙江地方,旧有依《辽史》指在今辽宁沈阳市附近

  • 中山武公

    战国时中山国国君。属白狄鲜虞氏,姬姓。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立为国君,称中山武公,建都于顾(在今河北定县),是初见于文献记载并拥有“公”衔的中山国君。据中山国方壶铭追述,武公之前,尚有文公。武公

  • 八部帅

    北魏初期官名。天兴元年(398)八月,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各置一帅以监之,统称“八部帅”(《资治通鉴》作“八部师”)为武秩。由宗室八姓子孙担任。诸

  • 称海城

    元代地名。又作镇海城。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杜尔格湖西南。成吉思汗攻金回师后,大臣镇海奉命领所俘汉民万人屯田阿鲁欢,立城戍守,以人名命城,又作称海。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喝孙”,“八剌喝孙”汉意“城中有仓廪

  • 博贝密尔咱

    明代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蒙古族。博尔济击特氏。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六代孙。库缓次子。16世纪中叶,称卫拉特汗,为卫拉特蒙古诸部中第一个称汗者。

  • 那彦宝

    ?—1843清朝将领。又作那彦保。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孙。乾隆五十年(1785),由文生员擢三等侍卫。嘉庆五年(1800),因父功特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奉命勘老河,请将对岸户口稀少之斯板囊、金哈台

  • 梯角

    怒语音译,意为“盛漆之碗”。解放前云南省怒江地区的怒、傈僳等少数民族对生漆的计量单位。分大、中、小、次4种。当地少数民族很早便栽培漆树,刈下的生漆除一小部分留作自用外,大多拿到集市上与外族换取生产和生

  • 桂娄部

    高句骊族5部之一。后亦称内部或黄部。5部中原以消(一作涓)奴部人为王,汉时由桂娄部人取代,故有内部(5部按分布方位,以东、西南、北、内命部名)、黄部之称。直至唐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诸王皆由其部

  • 纳很

    傣语音译,意为“自己的田”或“我的田”。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度下村民在份地以外的荒山野地开垦的私田。按领主的规定,这种私垦的土地,享有3年不交官租、不缴赋税的优待;3年后便得交租纳税,5年即并

  • 旗民交产

    见“旗民”(2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