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思南宣慰司

思南宣慰司

土司名。明置。宋宣和(1119—1125)中,田祐恭内附,世有其地。元改思州宣慰司。至正二十五年(1365),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都事杨琛归附明太祖,纳元所授宣慰诰。朱元璋授仁智三品银印,并授杨琛为思南宣抚使。明洪武五年(1372)析思州为思州与思南两宣慰司,隶湖广,治所在今思南县。领水德江、蛮夷、朗溪等13长官司。十一年(1378),仁智卒,子田大雅袭职。二十年(1387),移宣慰司于镇远。永乐八年(1410),大雅死,子田宗鼎袭宣慰使职。因与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改黄禧为辰州知府。思州宣慰使田琛与宗鼎争沙坑地结怨,遂与黄禧相结,图田宗鼎,构兵,宗鼎诉于朝。田琛等叛。十一年(1413),废宣慰司,改置府。仅领水德江、蛮夷、沿河祐溪、朗溪4长官司。境内有苗、汉、侗等民族。

猜你喜欢

  • 马孝慎

    即“乌孝慎”(334页)。

  • 叱干部

    即“薛干部”(2542页)。

  • 卢鹿蛮

    古部落名。亦称落兰。属乌蛮系统,为乌蛮七部之一。据《云南志》、《新唐书》等记载,唐时分布在今云南省巧家、东川、会泽、寻甸、晋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四川省西昌、德昌、会理、泸沽走廊一带。大理国时,因首领名

  • 布古尔

    ①即“玉古尔”(475页)。 ②见“轮台”(1377页)。

  • 河西鲜卑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河西地区(指今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称约始于西晋末十六国初,后凉吕光曾遣使封秃发乌孤为“河西鲜卑大都统”。除最主要、最强大的秃发部鲜卑外,有史可稽者尚有※乙弗、

  • 长毛瑶

    部分瑶族的他称。包括居住在广西大瑶山的※茶山瑶、※花蓝瑶、※坳瑶3个支系,因旧时习惯留长发椎髻而得名。解放前都是大瑶山土地的占有者,也被统称为“山主”,经济条件比较优厚,但其中也有不少贫苦农民。

  • 五尺道

    古道名。秦并六国后,为把统治势力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令常頞主持开凿由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此路北起今四川宜宾,经云南盐津、昭通,南抵曲靖。因山路险峻,路宽仅为五尺,故名。汉武帝时又派唐蒙率

  • 章阳沙加监藏

    1340—1373藏传佛教帕竹派僧人。藏文作释迦坚赞,《明史》称章阳沙加监赞。藏族。帕竹政权首脑绛曲坚赞之侄。曾任帕竹泽塘寺第二任住持。元未受封“灌顶国师”,故又称“章阳国师”。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曾赐其

  • 杨明义

    清代四川雷波厅土官。彝族。姓阿卓。其先,元时受封,明洪武四年(1371),赐姓“杨”。世袭雷波(今四川雷波县)土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土官杨喇哇投诚,授雷波厅千万贯土千总,颁给印信、号纸。领

  • 阿帕克霍加

    见“阿帕克和卓”(1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