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津州
古州名。今云南丽江县西北之巨甸。元宪宗三年(1253),么些(纳西)大酋内附,至元十四年(1277),于九赕立巨津州,因其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名。自南诏、大理至元代,均为么些族聚居区。《元史·地理志》巨津州:“昔名罗波九赕,北接三川、铁桥,西邻吐蕃。……实大理西北陬要害地,摩些大酋世居之。”
古州名。今云南丽江县西北之巨甸。元宪宗三年(1253),么些(纳西)大酋内附,至元十四年(1277),于九赕立巨津州,因其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名。自南诏、大理至元代,均为么些族聚居区。《元史·地理志》巨津州:“昔名罗波九赕,北接三川、铁桥,西邻吐蕃。……实大理西北陬要害地,摩些大酋世居之。”
朝鲜族的一种弹拨乐器。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类似汉族古筝。始于朝鲜三国时代。伽倻人于勒创制。据《三国史记》载:“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其形“上圆象天,下平象地”。共有12弦,乃“拟十二月”。其后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同德县西南境,西与南面临黄河,北接同德县夏卜让千户部落,东南接瓜什则部落。“工贡麻”藏语“上部寺院”之意。相传清代该部是循化厅和日千户管辖的部落,居同仁列科合,地近隆务寺。同仁县隆务
参见“土默特部”(70页)。
又称合肥余氏宗谱。党项后裔家谱。元代党项人余阙后人修。最后一次为1930年修,1931年刊印。木刻本,共27卷,每卷1册,包括卷首上、下两卷,谱系25卷。今存卷首上,卷1至卷6、卷20至卷25。卷首重
见“消奴部”(1933页)。
地名。原名麻陇。东连瞻对,东南接义敦县,南界巴安县,西以金沙江与同普界。历为德格辖地。明洪武六年(1373),封土舍降德为麻陇千户,驻扎大吉官寨。宣统元年(1909),改土归流,改为县,隶巴安。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东部后套平原上,南临黄河。西汉为五原县。东汉初,匈奴南单于曾分部众屯此。清为乌喇特部牧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厅。1912年改县。乌加河流贯,渠道纵横,灌溉发达
汉代西域官名。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应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朝遣司马1人,率吏士40人,屯田伊循城(今新疆若羌县米兰东5里),遏制匈奴势力。后改置都尉统领,曰“伊循都尉”。
见“酉阳宣慰司”(1050页)。
见“脱原保”(2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