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

蒙古部名。《明史》称插汉儿。元之嫡裔。元亡,顺帝北归,连易五主,始去国号,称鞑靼可汗。世袭。明嘉靖(1522—1566)中,遭土默特俺答汗侵扰,在达赉逊库登汗(又称打来孙)率领下,徙牧辽东边外。蒙语称“边”为“察哈尔”,故以为部名。图们汗(1558—1592年在位)时,势盛,曾多次犯明辽东,控制建州女真。至林丹汗(1603—1634年在位)嗣位后,俺答汗系势衰,察哈尔部成为蒙古强部。时后金兴起,明朝图用察哈尔林丹汗以敌后金,故屡与后金战争。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林丹汗兵败,率族众西走青海,途中卒于西拉他拉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降后金,被安置于义州边外,受封亲王,位冠49旗之上。清康熙十四年(1675),额哲之侄布尔尼乘三藩之乱举兵反清,兵败身亡,余众被迁至宣化、大同边外,编为察哈尔八旗,为内属蒙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参见察哈尔各旗条。

猜你喜欢

  • 爱哈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叆河卫,并将永乐七年(1409)所设爱河卫作爱哈卫。

  • 咸同起义

    清代贵州苗族大起义。因发生在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二年(1855—1873)之间,史称“咸同起义”。参加起义苗民达百万之众,遍及贵州东、东南及中部150余州县,延续达18年之久,是清代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苗

  • 和格林尔县志草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刘汉鼎编辑。1933年定稿。抄本4册,5万余字。8卷。含方舆、建置、民事、礼俗、政治、法团、人物、艺文,分64目。此书节录了张焕纂辑的《和林格尔厅志》。该志虽取材不丰,详略失当

  • 鲁经

    ? —1556明朝将领。蒙古族。※鲁鉴孙,鲁麟子。弘治(1488—1505)末,袭祖职指挥使,领庄浪(今甘肃永登一带)本部土军。正德二年(1507),自陈随父有功,升都指挥佥事。父卒,积战功,再迁都指

  • 雅塔安嘎

    见“恩克那力纠哈汗”(1871页)。

  • 折惟昌

    978—1014宋代边将。党项族。折御卿子。至道三年(997)八月,以内图使代知府州事,兼麟府浊轮寨都巡检使。咸平二年(999)八月,与支持河西、府州党项叛军之李继迁军战于麟州万户谷、松花砦,臂中流矢

  • 堂印

    辽代术语。指赌博。《辽史·国语解》谓“博之采名”。辽代朝野盛行赌博,如兴宗命群臣博,耶律义先俄得堂印。

  • 鄂海

    ?—1725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温都氏。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圣祖玄烨亲征噶尔丹,特简为陕西按察使,历陕西布政使、巡抚。四十二年,奉命会勘河南府至山西,由黄河挽运事宜,以赈

  • 汉武帝征朝鲜

    武帝灭亡卫氏朝鲜之战。故燕人卫满,趁汉初燕王卢综反入匈奴之机,聚众千余亡奔朝鲜,投朝鲜王箕准,获封地百里,受命守西边。待人众势强,遂于汉惠帝元年(前194),以武力夺取箕准朝鲜王位,建卫氏朝鲜。时汉惠

  • 附邻

    突厥汗国官号。又作步利、附离。其意谓“狼”。《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有时置附邻可汗。[附]邻,狼名也,取其贪杀之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