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
见“北周律令”(534页)。
见“北周律令”(534页)。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年号。931—937年,凡7年。
※西羌的一支。又称越巂羌。以盛产牦牛而得名,毛可为毦,是贵重物品。原居河湟间。秦献公初立(前384),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甘肃渭源),诸羌畏秦之威,相率外迁,徙居越巂水下游。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1224—1232年,凡9年。
见“大潭马”(90页)。
解放前四川羌族地区一种主要地租剥削方式。地主把土地租给佃户,收获时,佃户得将地里产物一半交给地主,这是一种高额剥削。还有一种是不论收成好坏,按预先确定租额缴租,俗称“铁板租”。
见“乾陀罗”(1982页)。
古地名。唐置羁縻州,五代十国至宋因之。唐属邕州都督府,宋属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统龙水等县及诸羁縻州、县、峒10余所。治所在龙水县(今广西宜山)。向为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区。
即“徒单克宁”(1892页)。
参见“僚市”(2454页)。
清代旗学学堂名,官办。清代为八旗、内府三旗子弟开办的初高级综合学堂。雍正七年(1729)创立,属内务府,以其总理事务大臣一人专管学务,又特简协理事务大臣无定员。初从内府三旗选取满、汉学生90名。乾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