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塔塔尔语

塔塔尔语

我国塔塔尔族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等地,使用人口1千多。塔塔尔语在类型上属粘着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10个元音音位,除有前高展唇元音i外,还有一个前高展唇元音i;单音节和多音节词第一音节的a有时有唇化现象;元音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变窄”或“展宽”变化;元音的部位和谐较为严整,唇状和谐较松;有24个辅音音位;固有词词首一般不出现复辅音,词尾有少量的复辅音出现;词重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般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在语法方面,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和谓语性人称等范畴;形容词分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两类,性质形容词多数不带构词附加成分;部分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量词不很发达,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动词有态、式、时、人称和数的范畴及形动词、付动词、动名词等形式;有一定数量的后置词;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一宾语一谓语。修饰语位于中心语之前。在词汇方面,大部分根词都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借词主要来自俄语、汉语、阿拉伯语和伊朗语等,其中以阿拉伯语和俄语借词为多。原苏联境内有自称为tatar的民族,和我国塔塔尔族自称相同。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鞑靼自治共和国、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西伯利亚的西部和中亚等地,人口664.9万(1989)。其中有553.2万人使用自己的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部分人称作“鞑靼”,把他们的语言称为“鞑靼语”。鞑靼语和中国的塔塔尔语有一定差别。分三个主要方言:中心方言(或称中部方言)、西部方言(或称米沙尔人的方言)、东部方言(或称西伯利亚鞑靼人的方言)。此外,还有一些土语。中心方言是现代鞑靼标准语的基础方言。鞑靼人过去曾使用过阿拉伯字母,1929年转用拉丁字母,1939年改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锅圈仡佬

    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

  • 李稚

    ?—323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孙,※李荡次子,成汉君主※李雄侄。初为安北将军,镇晋寿(今四川广元县南)。成汉玉衡十三年(323),仇

  • 騊骔

    匈奴名马。《山海经》称:“北海(指今贝加尔湖)有兽,其状如马,其名騊骔。”《史记》集解引徐广语:“似马而青”。

  • 阿史那结社率

    ?—639唐代东突厥汗族。又作阿史那结社尔,亦单称结社率、结射率。阿史那氏。※始毕可汗子,※突利可汗什钵苾弟。唐贞观三年(629)十二月,随突利可汗附唐,任中郎将。因诬告突利谋反,为太宗所轻,久不进秩

  • 延煦

    ?—1887清宗室、大臣。字树南。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咸丰六年(1856)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擢四品京堂,累迁内阁学士、盛京户部侍郎。同治六年(1867),调户部,数勘办展边垦地。光绪二年(

  • 岱青巴图尔

    见“康济鼐”(2102页)。

  • 吉利吉思

    古族名。元明时对柯尔克孜族先民之称呼。又译乞儿吉思、乞咬契、怯里吉思、纥里迄思等,蒙古语复数形式为乞儿吉速惕。汉称坚昆,魏晋称结骨,唐称黠戛斯,辽称辖戛斯,宋称黠戛司。居地在谦谦州以北的叶尼塞河流域,

  • 高宝英

    渤海王国大臣。一作高赏英。唐大和七年(833),官至同中台(一作书)省右平章事。是年正月,奉大彝震命朝唐,谢册命。随行有彝震派遣入唐学习生徒解楚卿等3人,经其向唐奏请,同至长安学习。大仁秀时所遣入唐学

  • 回回大师

    元朝对伊斯兰教学者的称谓。亦称哈的大师。当时从事宗教活动的伊斯兰教学者,一般称掌教,有时也尊称“回回大师”。此称为后代沿用,约相当于现代清真寺的“教长”。

  • 玛拉

    1632—1692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纳喇氏。尚书尼堪从子。初袭三等轻车都尉。顺治七年(1650),任户部副理事官,累迁理藩院郎中。康熙十四年(1675),奉命赴蒙古科尔沁、翁牛特、巴林、敖汉、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