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族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呼儿(尔)、土护家。旧称青海土人、西宁州土人、土民、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民和、大通、同仁等县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其余散居青海省乐都、门源、都兰、贵德、共和及甘肃省积石山、卓尼、永登等地。人口191 624人(1990)操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有的还懂藏语。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族源说法不一,有由古代吐谷浑后裔,融合部分藏、蒙古、羌、汉等族人形成;由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包括吐谷浑人)融合而成;由阴山白鞑靼于元明时吸收部分蒙古人形成;或源于沙陀突厥等。元初受担任官职的西宁州土族人首领统辖。明初,各地土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明廷对归附的民族首领,分别封为土司,从此土族地区归受封的十六家土司统治。明末,由西藏四世达赖封授十三个部落头人为土官,管理寺院附近地区。清代因之。1930年于其地设互助、民和二县。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推行保甲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曾配合李自成部将贺锦率军进攻西大通(今甘肃永登地区),斩决土司鲁允昌。清道光年间(1821—1850),民和三川地区发动的抗粮斗争。早期以畜牧经济为主,明清时期,因地而异,或以牧业为主,或以农业为主,或农牧兼营,后逐渐从事农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早先信仰萨满教,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但仍保留有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民和一带还有的信奉道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因地而异,实行火葬与土葬。擅长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刺绣艳丽大方,别具一格。男穿长袍,胸前镶彩色图案,或穿绣花高领白色短褂。妇女穿彩布做成的花袖长衫。解放后,建立民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居希

    见“四部医典”(555页)。

  • 紫利羌

    ※西羌的一支。又作紫羌。汉魏之际,与白水羌、黑水羌同居于白水流域中上游地区,属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管辖。晋时徙居汶山郡广柔、平康县。晋元康八年(298),兴乐县(今四川南坪西)黄石(羝)羌、卢水胡来

  • 秀斯

    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烤整羊肉。蒙古语音译。用于喜庆大宴、招待贵宾、隆重祭典和馈赠尊贵的亲友。蒙古族烤制秀斯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技艺。成吉思汗时代有火烤整羊,元代发展为※柳蒸羊,清代有炉烤精制整羊,至今不

  • 元兴

    辽代渤海国遗民所建定安国王乌玄明年号。起迄年不详,史有其“六年”之记事。一说976—981年,凡6年。

  • 东牟山

    古山名。所指众说不一:一说为今辽宁沈阳市东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史称福陵,今曰东陵)所在的“天柱山”;或说为今吉林省敦化县城南5公里处之六顶山;有说是该县城西南12.5公里处之城山子山;旧说在今图们江东南

  • 贞观玉镜统

    西夏文军事法典。编著者佚名,应为西夏政府颁行,成于西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木刻本,蝴蝶装,页面有30×18.5厘米至24.7×17.5厘米数种。残留71面,存卷1至卷4各一部分。卷1仅

  • 南粤

    见“南越”(1587页)。

  • 柳实

    契丹语,又译作“柳湿”。契丹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柳实为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睦宫下之一抹里。是语又作河名,《辽史·营卫志》:“曷术部

  • 云吉祥

    见“高风英”(1911页)。

  • 可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阿吉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北50里有克音城。《满洲源流考改作克音河卫,并说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时,克音噶珊首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