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
突厥文碑铭。又名《磨延啜碑》、《葛勒可汗碑》。1909年芬兰学者兰司铁在蒙古国色楞格河及希乃乌苏湖附近发现。碑文共50行,破损处较多。碑约建于唐乾元二年(759)。记述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即磨延啜,747—759在位)生平事迹及汗国历史,对研究汗国的历史、语言具有重要价值。现有耿世民汉译文本。参见“英武威运毗伽阙可汗”(1340页)。
突厥文碑铭。又名《磨延啜碑》、《葛勒可汗碑》。1909年芬兰学者兰司铁在蒙古国色楞格河及希乃乌苏湖附近发现。碑文共50行,破损处较多。碑约建于唐乾元二年(759)。记述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即磨延啜,747—759在位)生平事迹及汗国历史,对研究汗国的历史、语言具有重要价值。现有耿世民汉译文本。参见“英武威运毗伽阙可汗”(1340页)。
古城名。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县广宁镇。座于今沈阳市西,东南界盘山县,西邻义县,北接黑山县,旧为广宁县城。汉属辽东无虑县。晋属平州。唐置巫闾。宋为捉城。辽置乾州广德军。金置广宁府。元设广宁路。明属广宁中、左
桦皮船。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旧时鄂伦春人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其捕渔和狩猎工具之一。制法:先用几十根长短松木作船骨架,把夏天扒下经加工的桦树皮用马鬃绳缝接,包裹在骨架
见“哥舒”(1835页)。
参见“取鸾书”(1329页)。
见“雍穆长公主”(2383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救国组织。1938年3月18日,冀中十余县“回民抗日救国会”代表及冀中军区回民总队代表,在河北省任邱县举行的冀中区第一次回民代表大会上决议成立。刘文正、马玉槐等13人为执行委员
古族名。又称姜氏之戎。本羌人之一部,居姜水(陕西宝鸡地区),与周族关系密切。周族西迁于岐下,与其结为婚姻集团。西周初,大批向东迁移。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迁居晋北的一支与周战于千亩,周师败。其余
又称“社寮”。明清时台湾高山族村社的政治和宗教活动中心。类似内地之村公所。“番社”土官、土目、通事常在此议事和裁决社内各种纠纷,遇有重要事务,则传集社众在此商议,故《东番记》载:“议事必于公廨”。村社
元朝将领、勋戚。蒙古亦乞列思氏。※忽怜驸马之子。以英武著称,年15,随军征叛王乃颜。初尚宗室女撒儿塔陈公主。后随晋王甘麻剌及海山镇守漠北,讨叛王海都、笃哇。成宗大德五年(1301),配合诸军败叛军于哈
号太山公,党项族。唐末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折宗本子。约生当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隶晋王李克用帐下。善团结部族,对付契丹与党项。临危致命,不顾其死。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后授麟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