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纥

回纥

古族名。先世为丁零、狄、北魏时的袁纥、隋时的韦纥、乌纥。原为铁勒之一部。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公元7世纪时徙居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臣属于突厥帝国。隋大业(605—618)年间,因反抗西突厥的统治,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同盟,遂称回纥。唐贞观三年(629),助唐灭东突厥。二十年(646),其首领吐迷度助唐灭薛延陀,唐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使隶燕然都护府管辖。显庆二年(657),再助唐灭西突厥。天宝三年(744),回纥药罗葛氏首领怀仁可汗骨力裴罗统一内外各部,藉唐助力,灭东突厥,徙牙于鄂尔浑河上游于都斤山斡耳朵八里,史称之为“回纥汗国”。其辖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抵贝加尔湖。与唐往来密切,曾两度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尝3次以公主嫁其可汗,以为羁縻。贞元四年(788),上书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开成五年(840)左右,因天灾及内乱频生,势衰,为黠戛斯所破,国亡,部落溃散。其众除部分南徙内地外,余分三支西迁:一支奔河西走廊,一支奔安西,一支投葛逻禄,并与原住河西、西域的族人汇合,分别形成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高昌回鹘(西州西鹘)和葱岭西回鹘(喀喇汗王朝)。部众西迁前,主要从事游牧,多大足羊和马。兼营狩猎贸易。推行封建制度,赋税属部,强令被征服部落人民缴纳租税,服无偿劳役。性好歌舞,有剺面之俗。信奉萨满教与摩尼教。崇拜狼。使用突厥文、粟特文。西迁后,转事农业,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使用回鹘文。公元10世纪以后,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等地裕固族,即其后裔与当地居民融合的产物。(表见上页)

附:回纥诸可汗世系

猜你喜欢

  • 月脱

    见“喝盏”(2204页)。

  • 单桓

    西域古国名。王治单桓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27,口190余,兵45。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1人。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三国时并

  • 载涛

    1886—1970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北京八。清醇亲王奕䥈之子,过继钟郡王奕詥为嗣。光绪十六年(1890),封二等镇国将军。后晋辅国公,又袭贝勒。三十四年(1908)加郡王衔。早年

  • 火站河

    见“药杀水”(1603页)。

  • 邦德白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意为“迎亲台”。架设在进入男方村子的要道上。台以8根3公尺长的竹子围成圆形插在地上,饰以多种树叶,上挂4只鸡。结婚之日,新郎藏于台内,等候新娘到来。当新娘到此杀掉两只鸡后,新

  • 哈罗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白道川。五代时期又称哈罗川。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 松桃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唐垂拱二年(686),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二年(743),改名常丰县。宋置龙泉葛泽长官司,属沅州。政和年间,置平茶洞。元初,改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又以乌罗洞置乌罗龙干等处

  • 沙里阿特

    阿拉伯语,意为伊斯兰教法典。阿古柏侵入新疆后在南疆地区推行的法规。依据《古兰经》和穆罕默德有关宗教生活、世俗生活、道德规范等论述制定,为处理宗教、政治、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重要准则。为确保“法规”实施

  • 杨教化

    1276—1309元朝大臣。唐兀人。失剌唐兀台子。幼事武宗於潜邸,令掌成宗所赐玉印为枢密符令之用,从镇北边。大德十年(1036),以军事入奏京师,且请领岁赐,遇太府卿某遏制执其券不下,即责以大义,且持

  • 舒繙河卫

    见“使坊河卫”(1457页)“出万河卫”(5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