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勒亶多尔济
见“噶勒丹多尔济”(2504页)。
见“噶勒丹多尔济”(2504页)。
清代木兰围场行围时所设帝王的临时观望台。以布幔为之。立于山坡间或高阜处,以为两路进兵合围的目标。先一日设,罢围即撤,移往次日欲围之场又设之。满洲、蒙古等王公大臣亦可随幔观礼。布围之际,可以遥眺远山人如
云南彝族一支阿细(阿西)人的传统民间歌舞。亦作“阿西跳月”、“跳乐”。盛行于弥勒、泸西、路南彝族自治县。为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和中老年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火把节、春节等喜庆日或农闲时,在草坪、空地
1094—1164金大臣。本名鹘鲁补。曷速馆(今辽宁辽阳市南)人。女真族。独吉氏。秘剌子。金太祖收国二年(1116),随父降金,以质子至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通女真、契丹字,为管勾御前文字。熙宗
辽官名。契丹语音译。其执掌犹如宋执政左右的防閤。宋人刁约于嘉祐元年(1056)出使契丹时,曾用汉语与契丹语交杂作《北语诗》,内有“看房贺跋支”句自注:“贺跋支,如执政防阁。”
1735—1816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章佳氏。字树斋。尹继善第四子。世居辽东。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历任军机大臣,伊犁参赞、都统和盛京、吉林、福州将军,兵部尚书等职。五十年(1785),署黑
壮族传统节日。“吃立”,壮语音译,意为过“除夕”。流行于广西凭祥、龙州一带。每年正月三十日过节。相传始于“中法战争”之时。光绪十年(1884),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法国侵略者企图侵入我国要塞镇南关(今
彝语音译。意为“古歌”。口头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邱北等地阿细人(彝族一支)中。形成于明朝初年,属集体创作的史诗。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增加,各地不完全一致,但大休相同。主要包括6大部分:(一)
元代乐曲之一。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设管勾司,后改称常和署,专门管领回回乐队、演奏回回乐曲。其曲大多亡佚。史载有《元里》、《黑某当当》、《清泉当当》等三曲,留名于世。
?—1879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倭勒氏。御前侍卫※高喀鼐之子。咸丰四年(1854),随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克临清,加副都统衔。次年,赐号伊勒固尔巴图鲁,授正红旗蒙古都统。八年(1858),驻防天津海
见“达延汗2”(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