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萨喇塔拉接本部右翼左旗界,西至札尔满接瀚海界,南至鄂罗克依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北至保喇接本部右翼后末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车臣诺颜乌尔占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众归清。翌年授札萨克,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乾隆四十六年(1781)议叙,诏准其后嗣世袭罔替。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萨喇塔拉接本部右翼左旗界,西至札尔满接瀚海界,南至鄂罗克依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北至保喇接本部右翼后末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车臣诺颜乌尔占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众归清。翌年授札萨克,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乾隆四十六年(1781)议叙,诏准其后嗣世袭罔替。
参见“俍人”(1687页)。
古地名。纳西族先民摩沙夷聚居地。今云南丽江一带。《华阳国志·蜀志》:“县(定管县)在郡(越儁)西,渡泸水(今雅砻江),宾刚徼,曰摩沙夷”。定笮县(今盐源、盐边一带)以西,渡泸水可直至“刚徼”。
亦称义役。指元代地方民户量资产多寡,各出一定数量田土或钱钞,以田土所产或钱钞利息津贴杂泛差役应役者,使其不致因繁重役务负担,倾家荡产。初由民间自行措置,后由官方加以规定。延祐五年(1318),规定浙西
1395—1415明代蒙古可汗。又译德勒伯克、他尔巴克、答勒巴等。孛儿只斤氏。※本雅失里(额勒锥特穆尔)子。永乐九年(1411,一说永乐十年),被瓦剌领主马哈木立为可汗,以便同东蒙古(鞑靼部)争夺蒙古
契丹语官名。时官制特点,分北、南,北面官治本族宫帐、部族及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及渤海人事。是职据《辽史·国语解》称:“掌北面讯囚者。”余不详。
?—1338伊儿汗国第十二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伊儿汗※旭烈兀后裔,玉勒忽秃鲁之子。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不赛因汗死,无嗣,诸王争立,内乱迭起,被鲁木长官札剌儿部人洒克哈散拥立为汗。与斡亦刺部人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拓跋守寂孙,拓跋朝光子。唐贞元初任夏州刺史,贞元二年(786)为吐蕃进攻所逼率众退走。后任唐银州刺史。死于元和时(806—820)。
?—619隋朝官吏、许国皇帝。618—619年在位。其先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许国公※宇文述长子。初与太子杨广交往甚密,常领千牛,出入东宫卧内。累迁至太子仆,以受
?—1300世祖太子※真金妃。又名阔阔真。蒙古弘吉剌氏。初偶逢世祖,以处世恭谨,为世祖所青睐,纳为太子妃。生3子:甘麻剌、答剌麻八剌、成宗铁穆耳。性孝谨,善事中宫,被世祖赞为“贤德媳妇”。至元三十一年
唐代南诏亲属称谓。《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蛮谓弟为‘钟’”。天宝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帅兵伐南诏,大败于太和城。十一年,阁罗凤于邓川(今云南洱源县境)受吐蕃赞普墀德祖赞“赞普钟南国大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