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千人邑

千人邑

辽金常见的一种民间组织。由崇奉宗教的善男信女集结组合而成。亦作千人邑会。北魏以降,很多地区为建寺造像组成邑、会、社等不同名称的民间组织,人数众寡不一,辽金多达千人,以至二、三千人或更多。此“千”非确指,乃泛称。大康七年(1081)《义丰县卧如院碑记》:“共结千人之邑。”乾统三年(1103)立有《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记》碑。也有另立邑名,如大兜率邑、罗汉邑、劝化邑、法华邑、念佛邑、螺钹邑、太子诞圣邑等。成员一般称邑众,或邑人。有僧有俗,主要承担捐款义务。首领称邑头、邑主、邑长或菹首,一般由推举产生,妇人亦可担任。有的还设二官、三官、提点、都勾当、举事、邑师、邑正、邑录等。各邑具体情况不同,无统一行制。有一寺多邑;有的还及修桥铺路等善事。社会动荡时,亦有以邑、社组成自卫武装,或秘密结社。据辽穆宗应历十五年(965)《重修云居寺壹千人邑会之碑》云,寺主谦讽为筹款修寺结邑,“结一千人之社,合一千人之心,春不妨耕,秋不废获,立其信,导其教,无贫富后先,无贵贱老少,施有定例,纳有常期,贮于库司,补兹寺缺。”是典型的一例。

猜你喜欢

  • 绥西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部队在绥西阻击日军的战役。1940年1月,日军企图消灭傅作义部队,从平绥、同蒲路沿线各地调集日军3万余人,配有汽车近千辆、坦克数十辆及大炮飞机等,分三路向河套地区进犯。傅作义部避敌锋

  • 喀尔喀车臣汗部中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和尔盖山接本部左翼后旗界,西至沙喇哈达接本部左翼中旗界,南至搜吉乌苏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北至伯尔克山接俄罗斯边界。有佐领二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

  • 黑鞑靼

    见“鞑靼”(2488页)。

  • 也里

    见“哈烈”(1630页)。

  • 奚首

    见“奇首”(1352页)。

  • 秦王

    ①辽封爵。保宁元年(969),知南院枢密事高勋以定策功受封,乾亨元年(979),韩匡嗣自燕王降封;开泰(1012—1021)中,景宗第四子耶律隆庆受封;景福元年(1031),后族萧孝穆徙封。重熙十年(

  • 小山

    见“载瓦”(1843页)。

  • 脱木河卫

    明代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托漠河卫。永乐四年(1406)八月,与兀兰等4卫同时设立。治所在前苏联结雅河支流托姆河流域,旧说在苏子河支流托漠河地区。隆庆元年(1567)四月,海西脱木河等卫女真夷人

  • 托库孜喀拉

    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之一。原意为“九头牲畜”,为订婚时的一种聘礼。一般是1峰骆驼、4匹马、4头牛。也可送与其价值相当的羊群或其他财物,或九件一份的财产,称“托库孜塔尔图”。因在柯尔克孜人中,“九”是吉数

  • 小译师查久喜饶

    ?—1074吐蕃佛教后宏期译师。又名俄列巴喜饶或列巴喜饶。因其声望功德仅次于大译师仁钦桑布,故称小译师。初受阿里古格王派遣与其他26名少年赴克什米尔(一说赴印度)学法。学成返吐蕃,后拜※阿底峡为师,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