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北齐书

北齐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原称《齐书》,北宋改用今名。北齐、周、隋、唐之际李百药(565—648)撰。50卷。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末官建安县丞,入唐后任中书舍人,参加制定五礼和律令,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县子。其父李德林在北齐、周、隋曾官至中书侍郎、御正下大夫、内史令,参与编撰《齐书》。贞观元年(627),百药奉命撰修北齐史,即在《齐书》基础上,兼采王劭《齐志》等,经10年而成。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是书记载了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建立,中经550年齐代东魏,至577年齐亡,共44年拓跋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联合统治的封建王朝兴亡史。东魏统治者元善见为鲜卑元氏,北齐高氏系鲜卑化汉人,此书为许多少数民族人物立传专述,故无论是本纪或列传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鲜卑、匈奴、敕勒、柔然、羯及西域诸族的资料,是研究拓跋鲜卑兴衰史基本文献之一。原书至北宋仅剩卷4、13、16—25、41—45,共17卷。余皆后人据《北史》及高峻《高氏小史》等唐人史钞配补。大抵补文可取无多,不及原文史料丰富。书初刊于北宋政和年间。现存有南宋刻元明递修本(即三朝本)、南北朝国子监刻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等。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猜你喜欢

  • 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

    突厥文碑铭。又名《磨延啜碑》、《葛勒可汗碑》。1909年芬兰学者兰司铁在蒙古国色楞格河及希乃乌苏湖附近发现。碑文共50行,破损处较多。碑约建于唐乾元二年(759)。记述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即磨

  • 察哈尔镶黄旗

    清察哈尔八旗之一。由康熙十四年(1675)迁置宣大边外的察哈部众及以后陆续来降的喀尔喀、厄鲁特部众合编而成,不设札萨克,由清廷派总管管辖。是为总管旗。位于张家口外,东接察哈尔正白旗,西邻察哈尔正黄旗,

  • 抛石绳

    撒拉族早期猎具。俗称“炮挂”。制作简单:将一条羊毛绳对折约一臂长,中间对折处缝一块10厘米长短的扁圆形厚布,或用细羊毛线编织成。使用时,将石块放置布上,挥臂使劲旋转羊毛绳,至一定转速,猛然松开羊毛绳的

  • 介赛

    见“宰赛”(1949页)。

  • 哈尼语

    我国哈尼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以东、元江以西的广大地区,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若干县内。使用人口约110多万。在境

  • 谛仓麻呢巴·西饶扎西

    1647—1716清代藏传佛教高僧。藏族。出生于上热贡地方。顺治十六年(1659)出家。康熙元年(1662),入隆务大寺经院学经。五年(1666),赴西藏,入哲蚌寺郭芒经院,学习《中论》、《般若》和《

  • 沈儿峪战役

    明朝与北元主力的一次战争。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妥贴睦尔自大都(今北京)退居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故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10万蒙古军活动于山

  • 延宁

    ①见“耶律奴瓜”(1309页)。 ②见“耶律延禧”(1309页)。 ③见“萧孝先”(1994页)。

  • 师范

    1751—1811清代白族学者。字端人,号荔扉,别号金华山樵。云南大理府赵州(辖今凤仪、弥渡)人。祖籍山西洪洞县师村,先世于明初随沐英出征云南,以功被封为世袭指挥使,落籍赵州,世代与白族通婚,融入白族

  • 马可古儿吉思

    1446—1465明代蒙古可汗。又作蒙古勒克埒青吉思、马嘎古儿乞、墨尔古尔格思、麻儿可儿、麻马儿可儿吉思、麦儿苦儿吉思、马儿苦儿吉思等。孛儿只斤氏。岱总汗※脱脱不花幼子。景泰五年(1454)即汗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