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北魏三主官制

北魏三主官制

拓跋鲜卑北魏前期之分权互督地方官制。北魏建国后,对占领的大片汉人聚居农业区域,既袭用汉魏旧制,又实行三长官制以加强控制。天赐三年(406),道武帝拓跋珪正式设置地方官,“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在三位长官中,两位是汉人,实行对治,即共同治理而又互相督察,另有一位鲜卑人监督之。一般都带有各种将军名号。北魏入主中原后,一方面保留原来当地行政组织,任命降官或豪望治理,负责户口管理、地方治安、征发徭役、民事诉讼、地方财政收入等;另一方面又派一鲜卑长官居其左,加以督察。但由于鲜卑骑士因语言风俗隔阂、文化水平差异等难以适应封建行政管理及掌握汉地民情习俗,故又从尚书、中书等省中再选一位汉族官员前往同治,主要负责收取财赋,将地方物资供应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和军队的需要。而鲜卑长官则兼听而明,对政事纠纷进行仲裁决断,并监督两位汉官。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后,此制逐渐取消。

猜你喜欢

  • 达颜恰

    见“恰台吉”(1724页)。

  • 阿旺图丹旦白尼玛

    约1811—184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十五年(1810),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四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五世。生于塔尔寺所属的梅仰部。察罕诺门汗胞弟。道光(18

  • 噶达克商埠

    西藏噶达克地方开设之通商市场。光绪三十二年(1906)根据英侵略军胁迫西藏地方政府订立之非法《中英西藏条约》开设,暂不收税,英商民于此享有与亚东同样特权。此年,英派他克齐为驻噶达克委员,清朝派毛秉科充

  • 诺移赏都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景宗李元昊时(1032—1048)掌兵。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以国舅没藏讹庞诱元昊子宁令哥杀元昊,又执杀宁令哥,国中无主,遂与埋移香热、嵬名浪布、野乜浪罗等与没藏讹庞议

  • 清孝端文皇后

    1599—1649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名哲哲。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内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4)四月,由皇太极亲迎至辉发扈尔奇山城,成礼。崇德元年(1636),册封为皇后,正位中

  • 洮儿河

    水名。洮儿,又写作洮尔、滔尔、淘尔、陶尔。始见于南北朝时史书,时称太鲁水(一作太岳鲁水、太沵水);唐称他(它)漏河(所指包括今洮儿河注入嫩江后之嫩江下游流段,有时还包括第一松花江);《辽史》作挞(他)

  • 师古

    即“李师古”(1031页)。

  • 闸撒

    契丹语称谓。为对一种地方机构的称呼。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是为宫卫下辖的一级组织。有三宫设此机构,计辽太宗※永兴宫7、承天皇太后※崇德宫5、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敦

  • 席宝田

    见“咸同起义”(1617页)。

  • 撒里达

    见“花剌子模”(9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