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分群放牧

分群放牧

蒙古等游牧民族放牧方式。是一种起源甚早,经过长期放牧实践,因畜、因地制宜而形成的放牧方式。先是由大牲畜与小牲畜分开放牧,演变为牛、马、驼、羊分群放牧,继又按同类牲畜的老幼、强弱分群放牧,有不同的羊群、马群。马群一般分为骒马群与骟马群,驼、牛分开放牧,因马群走得快,昼夜均食草,牛群走得慢,三三两两单独行走,骆驼所食草的种类与牛马不相同,故分群放牧可以提高放牧质量,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据《元朝秘史》、《黑鞑事略》等书载,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后,即已存在这种放牧方式。

猜你喜欢

  • 把力黑

    见“缚喝”(2416页)。

  • 哈玛尔卫

    见“罕麻卫”(1173页)。

  • 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

    见“肆叶护可汗”(2355页)。

  • 蓝翎长

    职名。清代前锋、护军、火器等营所设的教习。多择取满洲、蒙古老练兵丁充补,仍食原饷,以教导新兵技艺,赏戴蓝翎以荣之,故称。3年期满,可以补授骁骑校等职。乾隆四十年(1775)定,嗣后“军政”之年,各营官

  • 大策凌端多克

    见“大策凌敦多布” (100页)。

  • 叩克巴什

    维吾尔语音译,意为“乡村小吏”。专事管理耕种和水利,为玉子(孜)伯克辅助官员。

  • 吉噶苏台

    内蒙古地名。一作吉尔曼台,均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有鱼”。据蒙文《俺答汗传》载,第三世达赖喇嘛于万历十六年(1588)应察哈尔部及明朝之请,离土默特部前去传教,途经喀喇沁部时,在此圆寂。喀喇沁部的主要居

  • 黑苗

    苗族的一支。名称始见于明代。以其衣裙多藏青色而得名。自称“模”、“毛”之清化音,部分地区自称“嘎脑”(苗语译音)。操苗语之黔东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及桂北、安顺地区及湖南靖县等地。详见“苗族”(133

  • 雍正两征厄鲁特记

    书编名。见“圣武记”(651页)。

  • 松雪斋集

    书名。元赵孟頫(1254—1322)撰。10卷,外集1卷。作者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翁,因以名集。南宋宗室,书画诗文皆精。年14以父荫入仕。宋亡家居,会程钜夫访遗逸于江南,应征入朝,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