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朝

元朝

中国古代王朝名。蒙古族乞颜、孛儿只斤氏贵族所建。金泰和六年(1206),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领兵南下、西征,开疆拓土。灭西辽、西夏,征服金朝大半领土。成吉思汗死后,汗位继传窝阔台(太宗)、贵由(定宗)、蒙哥(宪宗),继续扩张,先后灭金,平大理,将吐蕃收归治下。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世祖)于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里闪电河北岸)即位,大力“鼎故革新”,任用汉地士人,推行汉法,改革旧制,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将政治中心南移。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义,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亦有史学者将自成吉思汗建国起,都泛称为元朝。)次年,将中都易名大都,定为国都(上都为夏都)。中统、至元之初,忽必烈博采汉族士大夫建议,遵循中原传统制度,同时采取措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的权益。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沿海,西北至今新疆,西南至今西藏、云南,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全国被划分为辽阳、岭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征东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此外,邻近国都部分,包括大都等29路9州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吐蕃、畏兀儿地区,分别归宣政院、大都护府统理。忽必烈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制度均有创置,大体奠定了有元一代典章制度的规模。元代水陆交通发达,驿站“星罗棋布,脉络相通”,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东西文化的交流。元代文化与科学技术均有发展,成就突出。忽必烈后期,嗜利黩武,国力始衰。忽必烈之后,朝廷腐败,统治者争权夺利,发生南坡之变、两都之战等统治集团内讧。加之赋敛苛繁、财政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统治基础日见动摇。顺帝妥懽贴睦尔即位后,国事日非。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红巾军大起义,元朝在全国各地统治遭到重创,陷于风雨飘摇之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徐达率北伐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北逃塞外,元朝中央政权灭亡。自成吉思汗建国起,凡11帝,163年;自世祖定国号起,凡11帝,98年。顺帝后人长期据有漠北,仍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明建文四年(1402),坤帖木儿汗为鬼力赤所杀,始去国号,称鞑靼。

附:元朝诸帝世系

猜你喜欢

  • 也速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伊逊河卫。正统(1436—1449)后设。清代伊逊河在齐齐哈尔东,与屯河(今汤旺河)、伊春河相近。

  • 崇安

    ?—1733清朝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号友竹道人。康悼亲王椿泰子。封康亲王。雍正时官都统,掌宗人府。九年(731),统兵驻归化,暂管抚远大将军印。卒,谥修。著有《友竹轩遗稿》。

  • 探马赤

    ?—1282元初将领。秃立不带氏。初随诸王没赤征蜀,后从塔海绀卜、火鲁赤诸帅。宪宗八年(1258),随纽璘攻涪州(今四州涪陵县),以兵2000败南宋水军于马湖江。于横江、嘉定、宣化造浮桥,以达成都。以

  • 沙蜜

    土族第一代纳土司。蒙古族,一说藏族,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遂以纳为姓。明洪武四年(1371),率部落归附明朝,授总旗,世袭,曾辖有“土舍”、“土民”200余户、男女1068人。附纳土司世系(居地西宁

  • 家曲

    土族传统歌曲。又称“宴席曲”,土族语称“十道主亦儿”。流行于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地。款待宾客或婚礼时演唱。大都一问一答,短小精悍。分赞歌,问答歌和婚礼歌。赞歌,系款待贵宾时,宾主之间以比喻、夸张、象

  • 嫩真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温真。蒙古※都儿鲁斤诸部之一,据拉施特《史集》载,为乞里克讷惕部之一个分支。亦出自额儿古涅昆(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原依附于札只剌部札木合,后归附铁木真(成吉思汗),约宋淳熙十六

  • 屋质定变

    又作“乌哲定变”。契丹建国初期所平息的一起王位争夺事件。屋质(清代译“乌哲”),即耶律屋质,辽太宗时重臣,累官惕隐,掌皇族政教,尤得淳钦皇太后器重。大同元年(947)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伐晋还军,卒于

  • 盛京旗地

    清代沈阳地区内由旗人占有、耕种的地亩。天命十年(1625),后金汗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嗣以尊称天眷盛京,清廷定都北京后以作留都。盛京旗地,分布于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凤凰城、复州、锦州、岫岩、广宁、义

  • 西域行程记

    书名。明陈诚、李暹撰。1卷。永乐十二年(1414),明吏部员外郎陈诚、中官李暹奉命出使哈烈(赫拉特,在今阿富汗西北部),次年十月还,所历凡17国。归国后,以日记体裁详记自肃州出发之日(十二年正月十三日

  • 马加

    夫余国的官号。详见“加”(6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