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偒僙语

偒僙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少数散居在独山和惠水两县。人口总数为2万多。使用此语的估计只有1万余人,散居于独山、惠水两县以及平塘县一些地区,中年以下的人,已转用汉语。成年人中兼懂布依语的相当普遍。该语分为河东、河西、姚哨3个土语。河东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东的卡浦、河中、者密和独山县的羊凤。河西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西的甲青、六硐、吉古、摆茹、马边、甘寨。姚哨土语分布于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土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语法的差异很小。以河东土语河中课寨话为代表介绍其语特点:语音:声母有70个,分单纯、腭化、唇化3类;清塞音、塞擦音声母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鼻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有带先喉塞和不带喉塞的两套;浊塞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带先喉塞成分,如b、d、?bj、?bw等。韵母有73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有i、 e、 ε、 a、ɔ、o、 u、ə、ɿ 9个,其中只有a在韵尾前分长短。元音韵尾有-i、-u两个;辅音韵尾-m、-n、-、-p、-t、-k、 6个。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两个,两个促声调因元音长短各分为两个调值。近代汉语借词声调有5个调类,因古入声字自成一类,这跟近代当地汉语读音一样,古入声不入阳平调。语法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之后,如果谓语带宾语,那么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由于受汉语影响,补语也可在宾语之前。量词较丰富,名量词有区别事物类别的作用;都能重叠表示“每×”的意思;量词的组合能力很有限,除接受数词、代词修饰外,不受别的实词修饰,也不修饰别的实词。词汇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居多。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组成。另一类是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组成。词汇中有许多汉语借词,早期汉语借词多是单音节的日常生活用词;近代汉语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用词。

猜你喜欢

  • 斡里端

    见“萧挞不也”(2426页)。

  • 贝吉德日巴衮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王族后裔。属云丹王系,9世纪中,吐蕃属民奴隶起义,王室倾覆后,率从人西逃玛尔域一带(今上拉达克的印度河上游玛尔曲河流城,一说在芒域),繁衍生息。据《拉达克王统记》载,其属民多持黑弓,故

  • 塔尔寺志

    书名。全称《古朋强巴林(即塔尔寺)历代住持不空梵歌》。塔尔寺四大活佛中之色多(又译赛朵)活佛系统第六世活佛巴多罗桑崔臣嘉措(又名米索扎央谢多吉,1845—1908)撰。成书于1903年。作者自1871

  • 夏国世次

    书名。西夏大臣罗世昌撰。20卷。世昌自南院宣徽使自请罢职后,流寓龙州(今陕西省志丹县北),知国将亡,而谱撰夏国历代世次藏之。元代尚存,今不存。

  • 赛典赤·纳速剌丁

    ?—1292元朝大臣。回回人。云南行省平章※赛典赤·赡思丁长子,也称“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中统元年任安南达鲁花赤,首率回回军进入云南。后官至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至元六十六年(1279),驻

  • 古丰书院

    清代呼和浩特官学。光绪十一年(1885)建立。地址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是教育汉族子弟的学校。学习的课程主要为儒学,不设骑射。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实行新政,对学校进行改革,颁布《奏定学堂

  • 二·二五流血事件

    解放前国民党镇压新疆三区革命力量的事件。1947年2月20日,部分维吾尔族青年,为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维文会”(维吾尔文化促进会)集会,强烈谴责国民党在新疆的罪行,并在会后组织

  • 归化城延寿寺碑记

    碑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玄烨撰。铭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简述康熙帝三次率兵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经过及建碑原委,为研究清代前期清准关系重要史料。碑现存呼和浩特席勒图召。

  • 图帖睦尔

    1304—1332元朝皇帝。又译图帖穆尔、脱帖木儿。蒙古语尊称札牙笃皇帝。蒙古孛儿只斤氏。武宗※海山次子,明宗和世㻋弟。英宗至治元年(1321)出居海南。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奉诏还

  • 符拔

    产于西域地区的一种动物。其“形似麟而无角”。常用来贡献。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曾遣使献符拔于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