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偒僙语

偒僙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少数散居在独山和惠水两县。人口总数为2万多。使用此语的估计只有1万余人,散居于独山、惠水两县以及平塘县一些地区,中年以下的人,已转用汉语。成年人中兼懂布依语的相当普遍。该语分为河东、河西、姚哨3个土语。河东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东的卡浦、河中、者密和独山县的羊凤。河西土语分布于平塘河以西的甲青、六硐、吉古、摆茹、马边、甘寨。姚哨土语分布于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土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语法的差异很小。以河东土语河中课寨话为代表介绍其语特点:语音:声母有70个,分单纯、腭化、唇化3类;清塞音、塞擦音声母有不送气和送气的两套;鼻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有带先喉塞和不带喉塞的两套;浊塞音(包括腭化、唇化音)都带先喉塞成分,如b、d、?bj、?bw等。韵母有73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3类。单元音有i、 e、 ε、 a、ɔ、o、 u、ə、ɿ 9个,其中只有a在韵尾前分长短。元音韵尾有-i、-u两个;辅音韵尾-m、-n、-、-p、-t、-k、 6个。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两个,两个促声调因元音长短各分为两个调值。近代汉语借词声调有5个调类,因古入声字自成一类,这跟近代当地汉语读音一样,古入声不入阳平调。语法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谓语之后,如果谓语带宾语,那么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由于受汉语影响,补语也可在宾语之前。量词较丰富,名量词有区别事物类别的作用;都能重叠表示“每×”的意思;量词的组合能力很有限,除接受数词、代词修饰外,不受别的实词修饰,也不修饰别的实词。词汇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中单音节词居多。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派生词,由词根加词缀组成。另一类是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组成。词汇中有许多汉语借词,早期汉语借词多是单音节的日常生活用词;近代汉语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用词。

猜你喜欢

  • 徒单合喜

    ?—1171金大臣。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速苏海水人。女真族。徒单氏。世袭猛安蒲涅子。太祖天辅(1117—1123)间,从金源郡王完颜娄室为扎也(服役人员)。太宗天会六年(1128),以功为谋克(

  • 谢强

    唐代黔州南谢首领。黔州(今贵州境)人。汉代牂柯郡大姓谢氏之后裔,西晋时,雄长一方,世为酋长。因居牂柯之南,故名南谢(今贵阳、惠水一带)。贞观三年(629),与诸谢氏入朝,唐改其地为庄州,授其为庄州刺史

  • 吐谷浑城

    古城名。吐谷浑所筑居,故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都兰县境。北魏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载:北魏神龟元年(518),宋云、惠生出使西域,“初发京师(洛阳),西行四十日,至赤岭(今青海西宁西日月山),……发赤岭西

  • 李化鳌

    土族东府土司。西宁卫指挥使※李南哥后裔,※李光先次子。青海西宁人。明世袭西宁卫指挥同知。清顺治二年(1645),归附清朝,十二年(1655),授百户。曾辖有“土舍”、“土民”百余户,男女500余人。附

  • 嘛呢巴达喇

    ?—1767清代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车臣汗达玛璘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袭车臣汗。十八年(1753),授盟长。二十一年(1756),和托辉特部青衮咱卜叛,他与父

  • 夏茸·贡却次程

    清代拉卜楞寺高僧。藏族。出生于甘都地方。在拉卜楞寺从贡塘·嘉贝样剃度出家。入经院学习理法,精通显密宗之一切理论和诸明,曾与科采·措杜活佛进行《悟慧论》的磋朗会辩,成为著名辩经者。二十一岁赴西藏入哲蚌寺

  • 合款

    见“门款”(135页)。

  • 安玄

    东汉时佛教译经师。原籍西域安息国。出身商人。灵帝(167—189)末年,自西域至洛阳贩货,曾官至骑都尉。性温良谦恭,常以法事为己任。通习汉文后,即致力于佛典翻译。曾与临淮人严佛调合作,译经2部。其所译

  • 白苗

    苗族的一支。名称始见于清代。操苗语川黔滇方言。因穿白衣裙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西部及云南等地。在龙里者亦名※东苗,在黎平者亦称白衣苗。详见“苗族”(1335页)。

  • 埃勒

    达斡尔语音译,意为“村”、“屯”。又译作埃里、爱里。鄂伦春族※“乌力楞”,由家庭公社发展为地域公社后,极大多数仍称“乌力楞”,而原属毕拉尔路住在小兴安岭北麓库尔滨河的一支鄂伦春人,民国初期已无“乌力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