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仫佬语

仫佬语

我国仫佬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柳城、忻城和宜山等县。使用人口约9万(1982),其中90%居住在罗城自治县。仫佬族无文字,有许多人通晓汉语文。与同语支语言比较,仫佬语与侗语最接近。各地仫佬语比较一致。唯罗城自治县东北部一带的语音,同别处的差别较大,其余都能互相通话。仫佬语的主要特点如下:语音:声母有67个,分单纯、颚化和唇化三类。清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的地方还有清化鼻音和清化边音声母。韵母有82个,分单元音、复元音、带鼻辅音韵尾和带塞辅音韵尾3类。元音韵尾有-i和-u,鼻辅音韵尾有-m、-n、,塞音韵尾有-p、-t、-k。还有一个自成音节的。除其以外,每个韵母都含一个元音。部分元音分长短。有a :、a、ə、ε、ε、ɔ: 、ɔ、e、 o、 ∅、 i、 y、 u、Ɯ、1共15个元音。1只出现在借词中。声调有舒声和促声两类。舒声调有6个,促声调有2个。2个促声调的调值,往往因元音的长短不同而调值各异;在某些地方,2个促声调因而就有4个调值。汉语借词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早期借词的语音保留了中古汉语读音的许多特点,和仫佬语词的读音变化基本上一致;近代借词的读音与当地汉语相近。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结构,修饰语在名词之后;但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前。领属性修饰语可在中心词之前,指示词在最后。量词很丰富。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一般在宾语之后,但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这是受汉语的影响后产生的。词汇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多数是单音节词;合成词又分两类,一类是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附加成分构成;另一类是复合式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词汇中,汉语借词很多。在构词方面,受到汉语构词法的一定程度影响。仫佬族民众在和本民族交往时,一般是说本民族语;在和汉族或其它民族交往时说汉语。仫佬族远从明、清以来,就有不少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文。

猜你喜欢

  • 李彝超

    ?—935夏州党项羌首领。本姓拓跋氏。五代后梁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子。后唐长兴四年(933)父卒,以左都押牙四州防遏使被三军推为留后,矫父遗命向后唐乞封。明宗降诏以兵促其移镇延州,拒不奉命。四月,遣

  • 任王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完颜隈可(一作偎喝)受封。天德二年(1150),与其母太祖妃萧氏同被杀。大安元年(1209),卫绍王完颜永济,封子6人为王,中有任王。

  • 正辅主

    西夏军队中辅助正军者。为第二等军卒。在不同岗位配备不同战具。牧主正辅主有弓1张、30支箭、长矛杖1支;农主正军则仅有20支箭。内宿后卫正辅主有弓1张、60支箭、有后毡木橹1、长矛杖1支。

  • 瑠璃王

    高句骊国第二世王类利(《北史》作“如栗”, 《隋书》作“闾达”)的谥号。一作“琉璃王”,亦称“瑠璃明王”。类利于汉成帝鸿加二年(前19)继位,新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死,此为其死后国人所尊加的谥号。

  • 圭茅

    清代台湾高山族“番社”专门储藏作为社饷的谷米仓库。以竹、木和茅草筑成,或方或圆,或三五间、十余间毗连,基高于常屋,每间可容谷300余石。

  • 铁木哥斡赤斤

    1168—?蒙古国宗王。又译帖木格斡惕赤斤,或称斡真、斡陈、斡赤斤。孛儿只斤氏。※也速该幼子,※成吉思汗弟。以幼子承父业,主灶,故称“斡赤斤”,意为“灶君”。以勇猛著称,享“把阿秃儿”(勇士)及“国王

  • 布尔哈图河卫

    见“卜忽秃河卫”(21页)。

  • 岗卓拉顿

    藏语音译,即力役租税。解放前藏族地区的徭役赋税。“岗卓”意为“力役”,指派遣人畜支应差徭;“拉顿”意为“租税”,指用实物、钱财缴纳捐税。归时藏区的徭役赋税,总分此二类。

  • 王家奴

    见“萧王家奴”(2000页)。

  • 钟锦

    即“钟根”(1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