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部裕固语

东部裕固语

我国部分裕固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部地区,使用人数约有4千。内部比较一致。东部裕固语与在地区上邻近的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的共同性多一些,尤其在语音方面。例如重音和复辅音的位置、第一音节元音的失落、词末元音和词首辅音h的保留等。东部裕固语同时又兼有与现代蒙古语相同或相近的一些特点,例如与蒙古语的一些方言土语一样,有圆唇前元音y和φ,元音和谐包括词干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和谐,比起上述3个语言与蒙古语相同的词汇更多一些,有以—qta为标志的被动态,以—taq为标志的形动词,—为标志的副动词。因此,东部裕固语在土、东、保3种语言与蒙古语之间,处于适中地位。东部裕固语元音除央元音ə外都有长短的对立。复元音较多,其中后响复元音ia和io也出现于固有词中,例如thiaq“拐棍”、sio“虎牙”。有边擦音,还有一个其它蒙古语族语言没有的语音“n”,它是n的清化音。由于元音和谐的存在,某些附加成分具有e、φ、a、o (包括它们的长元音)对立的4种语音形式,但其中含e的形式往往被含φ的形式所代替。名词的领宾格附加成分形式不是单一的,有—ə、—in—n3种,它们与蒙古书面语领格和宾格两个格的附加成分有对应关系,但在东部裕固语里表示同一领宾格范畴,分别出现于结尾音不同的词干后。动词形式中较多地保留着古老的成分,如有允许式—kani,希望式—sa (—se/—so),现在将来时—namna (—nemne/—nomno)等。陈述句有主观陈述和客观陈述两种对立语气形式。东部裕固语吸收了不少外来语词,其中有汉语借词、突厥语借词、藏语借词等,但借词数量较大的还是汉语借词。

猜你喜欢

  • 中国古族名。又称羯胡。是入塞匈奴十九种中羌渠种之后裔。一说源于小月氏,曾附属匈奴。魏晋时,分布于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以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氏为最著。其人高鼻、深目、多须。分成

  • 土守备

    官名。清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所置世袭武职土官,以当地酋长、头人充任,为五种土弁之一,秩正五品。其职责为守土安民,查究抢掠不法,贡献方物,统帅土民、土兵随官军征战或服力役。其承袭、革除、拔擢、降调隶兵部。

  • 薛干部

    东晋南北朝时期鲜卑部落名。又作“叱干部”或“叱干氏”。原聚居于三城(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北魏登国六年(391),铁弗匈奴首领刘卫辰败亡后,其部帅太悉伏(他斗伏)率部归降北魏,受到道武帝拓跋珪的安抚。

  • 皮儿马黑麻

    明代瓦剌官员。汉名马克顺。回回人。仕瓦剌,历任使臣,周旋于明廷、东西蒙古间。正统元年(1436),随瓦剌脱欢使臣阿都赤朝贡,被明廷封为指挥佥事,赐以冠带。次年,复至京朝贡。后屡随瓦剌使臣阿都赤等朝贡,

  • 六陌

    古地名。在今陕西乾县东北。晋元康六年(296),齐万年率氐、羌人民起义反晋。次年,统7万之众屯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晋遣将周处率7千军攻袭,双方激战于此。义军杀周处,震撼晋廷。前秦太初九年(394)

  • 刘信

    ?—950五代后汉宗室。西突厥别部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从弟。少从军,渐至龙武小校。后晋初期,知远镇太原,为兴捷军都将,领袭州刺史、检校太保。后汉初,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义成军节度使,寻移镇

  • 东夷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

  • 号地

    解放前我国南方不少少数民族以某种符号为标志圈占土地的一种方式。如云南的独龙、怒、佤、傈僳等民族过去每个氏族、家族或村寨都有自己所属的山林和荒地,凡本氏族、家庭或村社成员,均可根据各自需要,单独一户或二

  • 丑奴

    ①(?—520)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一作配奴。郁久闾氏。※伏图子。柔然始平三年(北魏永平元年,508),优图西征高车,被其王弥俄突所杀,遂继位,号“豆罗伏跋豆伐可汗”(简称“伏跋可汗”,意为彰制王),

  • 廉恂

    见“廉米只儿海牙”(2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