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

辽代佛塔。俗称白塔。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具体建筑年代史籍无载,亦无碑铭可考。《归绥县志》称,传辽圣宗时(982—1031年在位)建。一说辽道宗(1055—1101年在位)时崇尚佛教,各地大兴佛寺、佛塔,华严宗甚为流行,故应建于道宗即位以后。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塔高约40米,八角七层,呈楼阁形。用直纹砖和方砖建造,以石灰灌注。基台作莲花形,第一层南门上有石额一方,篆刻“万部华严经塔”6字。一、二层各面皆有菩萨、天王、力士等雕像,形态各异。三层以上塔身外壁皆素面。各层各面均分设门窗。各组斗拱各不相同,灵巧多变。整体庄严、雄伟。一层内壁嵌有石碑11方(现仅存6方),刻有汉文碑铭,为金时重修时所立,记、款部分失窃,所余碑文记捐助者人名、村名、族名等,有“完颜”、“蒲察”、“谋克”等名称。据塔名,应作藏经用,塔内所藏之物今已不存。各层内壁上留有金、元、明及以后各代游人以汉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等书写的题记。塔下原有寺、城及石香亭一座。今仅存城墙遗址,周围约10里,为辽、金时的古丰州城。寺名为“宣教寺”(一说为大明寺)。经塔及历代题记对研究辽金时的建筑艺术、佛教文化、历史沿革、民族迁徙、社会生活和古文字等均有较高学术价值。解放后,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派专人管理。1986年重新修缮,作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向国内外开放。

猜你喜欢

  • 护国嘉荫侯

    金代对上京护国林神的封号。简称嘉阴侯。大定二十五年(1185)敕封。遣使诣庙,以三献礼致祭。是后,遇月七日,由上京幕官1员行香,著为令。

  • 支里

    见“纳若”(1266页)。

  • 阁院寺

    又称阁院禅林寺,俗称大寺。为辽代重修、保留辽建筑特色的佛教寺院。位于今河北涞源城内西北隅。据县志称,寺为东汉时所建,辽代大修,其主体建筑文殊殿,又名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殿前有辽应历十年(960)经幢

  • 齐里达罕礼

    哈萨克族习俗。又译迟勒迭哈那。意为“诞生礼”。哈萨克人认为生小孩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喜事,也是整个阿吾勒(又译阿乌尔)的喜事,故在孩子诞生的当天晚上(一说二三天内)便要举行庆贺礼,左邻右舍妇女纷纷携带“葵

  • 榕江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唐置应江县,属应州。宋称为古州,为羁縻州,属融州融水郡。元至元二十年(1283),立古州八万洞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废。设古州军民府。明洪武三年(1370),置古州蛮夷长

  • 紫山大全集

    书名。元胡祗遹(1227—1295)撰。26卷。卷1至卷8为赋、诗、诗余,卷9至卷19为文,卷20至24为杂著,卷25至卷26为语录。作者武安(今属河南)人,字绍闻,号紫山,因以名集。初被荐充为员外郎

  • 蔑古乃

    见“梅古悉”(1979页)。

  • 南夷志

    见“蛮书”(2272页)。

  • 铁保

    1752—1824清朝大臣、学者。满洲正黄旗人。先世姓觉罗,后改栋鄂氏。字冶亭,一字梅庵。乾隆进士。历任吏部主事、郎中、户部员外郎、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元年(1796),任《八旗通志》总裁,续修《

  • 大能信

    渤海国宗王。康王※大嵩璘侄。唐贞元十四年(798),嵩璘差其朝唐,唐授为左骁卫中郎将,旋还归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