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一夫多妻制家庭

一夫多妻制家庭

一个男子娶一个以上女子为妻组成的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制,为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典型的家庭形态,并长期残存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此类家庭常与一妻多夫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存,非普遍通行的形式。最初出现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其时的一夫多妻以母女共夫、姐妹共夫为主,夫妻地位平等,子女或随母姓,或随父姓。随着父系氏族制的确立,生产资料逐渐为男家长所占有,于是形成以男家长为中心的一夫多妻家庭,子女从父姓,全体成员共住一幢大房或长屋。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私有制发展,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加剧,贵族和富人利用财物买妻或通过战争抢掠女战俘为妾,出现妻妾型的一夫多妻制家庭。此类家庭夫权、父权突出,男家长对妻子、儿女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甚至有权将他们出卖或处死。妻子沦为丈夫役使的苦力和发泄性欲、生儿育女的工具。妻妾之间或众妻之间因争宠、妒忌纷争不断。诸妻一般各有单独居室或小屋,率领亲生子女独立生活。丈夫常与元配或宠妻在一起,轮流与众妻同居。生产资料及众妻的财产,全归丈夫所有。先秦时期盛行的姻媵制,古西戎和古羌人实行的“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诸嫂”的转房制,为一夫多妻的另外二种类型。它既与原始群婚有渊源,也系父权制产物。历史上女真、蒙古等各民族的统治者和富人,曾普遍盛行一夫多妻。近代藏、门巴、珞巴、僜人、傣、凉山彝族、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也存在一夫多妻制家庭。

猜你喜欢

  • 永昌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唐为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1004—1007)中并入西夏。元初为西凉府。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一作十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下

  • 绥远通志稿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民国十九年(1930),李培基任省政府主席,成立《绥远通志馆》,馆长郭象伋,副馆长严肃,主要纂修荣祥,总纂李泰棻。有20余人参加编纂,搜集大批史籍和方志书,并进行了采访,一年多

  • 陆光祖

    明代诗人。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与陆帮皆为嘉靖进士,人称“陆家二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有诗名,其诗大多已佚。有代表作《乌江怀古》等传世。

  • 不欲鲁罕

    ?—1206蒙古诸部统一前乃蛮部首领之一。又译不亦鲁黑罕、杯禄汗。一说为突厥语,意为“统军”、“元帅”;一说为金官职“孛极烈”的异译。名古出古敦,或作古出古惕。部长※亦难察子,※太阳罕弟。父死,与兄不

  • 木咂些八孙等处千户所

    明代藏区卫所名。洪武九年(1376)九月置。治所在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初以故元达鲁花赤(镇守官)锁南巴等充正、副千户,隶朵甘都指挥使司,给印信。

  • 别亚

    月亮神。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旧时相信万物有灵,对天体之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皆崇敬。除将月亮与太阳同画在神像上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有的地区为正月十五或二十五)要供

  • 俄旺格勒

    1836—?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五十一任堪布。藏族。生于卡加保拉地方。由嘉木样认定后出家,授沙弥戒。入经院后,拜阿坝格西金巴为师,由由嘉木样授具足戒。从德赤仁波且、阿莽道扎等大师学习经法。后在拉卜楞寺以

  • 统们江

    见“图们江”(1435页)。

  • 阿史那泥熟匐

    ?—680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泥孰匐、泥熟匐。阿史那氏。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等联兵反唐,拥其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部众皆应之。击败来讨之唐单于大都护

  • 卓瓦桑姆

    传说中的门巴族美女。祖居门隅南部。公元9世纪末,吐蕃灭亡,门隅为土王嘎隆旺布统治。一次,土王去林中狩猎,与之相遇,一见钟情,纳为妃,生一儿一女。为大妃哈香对姆所忌,欲害之。获屠夫、渔夫和猎人的保护,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