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叱力
亦作阿阇梨、阿祇利、阇黎、迦罗等。为梵语音译异写,义译正行、轨范,或善法中教授。唐南诏时天竺(今印度)僧人传入云南之佛法,阐瑜伽之教,行咒术,祀大黑天神,属佛教密宗。其僧人不剃度,不忌荤酒,皆有家室妻子,少知六经,故又名师僧教。唐宋间,南诏、大理政权选官置吏,均出此辈。元初,虽有禅宗传入其地,其教仍在白族区域广为流行。明清之际渐衰。
亦作阿阇梨、阿祇利、阇黎、迦罗等。为梵语音译异写,义译正行、轨范,或善法中教授。唐南诏时天竺(今印度)僧人传入云南之佛法,阐瑜伽之教,行咒术,祀大黑天神,属佛教密宗。其僧人不剃度,不忌荤酒,皆有家室妻子,少知六经,故又名师僧教。唐宋间,南诏、大理政权选官置吏,均出此辈。元初,虽有禅宗传入其地,其教仍在白族区域广为流行。明清之际渐衰。
古地名。一作殴蛇、区蛇。春秋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春秋》桓公十二年(前700):“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即此。
1601—1654明末清初江南溧阳(今属江苏)人,字百史。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初降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降清,复原官。五年任吏部尚书。八年为御史张煊参劾谄事多尔衮,结党行私
1059—1109北宋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字方叔。少孤贫,勤奋力学。元丰中,谒苏轼于黄州求教。轼极称其文,与范祖禹谋荐诸朝,未果。绝意仕进,定居颍昌(今河南许昌)。喜论古
五代时人。后唐庄宗(李存勗)从弟,后蜀主孟知祥甥,仕明宗为供奉官。复仕后晋,为赵州刺史。入后汉,为北京副留守,旋改河东节度副使。刘旻建北汉,任为代州防御使,进都监。累官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曾与契丹兵
清顺治元年(1644)置。驻武昌。辖湖南、湖北地。康熙七年(1668)罢湖广总督,与四川并,更名川湖总督,移驻荆州。九年复置;十三年四川另设总督,十九年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还驻武昌。二十六年定名为湖
1584—1626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字直长,号白庵,一说白安。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任御史。四年疏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不久继杨涟再疏劾魏忠贤,益为所恨。次年削职归。六年下诏狱,受
原名《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大清政府四厘金债合同》,俗称“续借英德洋款”。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九日(1898.3.1)清政府为举借外债以偿付第三期对日赔款在北京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共十七款。内容有:
书名。清末王庆保、曹景郕合撰。一卷。抄本。戊戌政变后,张荫桓遣戍新疆,作者被派护解,途次与张谈戊戌变法事。是书即笔录张氏谈话而成。书中对起用康有为之经过及六君子死难情形,日相伊藤博文及德亨利亲王召见情
1094—1151辽大兴宛平(今北京西南)人。刘彦宗次子。辽末萧德妃摄政,赐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金天辅七年(1123),随父兄降金,任殿中少监。天会二年(1124),为太常少卿,东上閤门使,从宗
1806—1859清蒙古正黄旗人,乌米氏,字毓仲,又字松岑,号沜园。道光进士。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署理藩院尚书、工部尚书。咸丰二年(1852)奏请酌行钞法,发行银钱钞币。次年奉命与王茂荫等议订官钞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