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东部置。治馆陶(今县)。属冀州。西晋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县、大名县东部,山东冠县、莘县及聊城市西堂邑等地。属司州。北魏属相州。东魏又属司州。北周复属相州。隋开皇初废。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分魏郡东部置。治馆陶(今县)。属冀州。西晋辖境相当今河北馆陶县、大名县东部,山东冠县、莘县及聊城市西堂邑等地。属司州。北魏属相州。东魏又属司州。北周复属相州。隋开皇初废。
官名。蒙古语,意为镇守者。汉译宣差。蒙古征眼许多民族、国家,在中原、中亚、西南亚、东欧各主要地区、城镇,皆嚣达鲁花赤监治,掌实权。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录事司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长官司皆设此职。安抚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官系。统掌皮室军。太祖选诸部精锐千余人为侍卫亲军,称腹心部,置左右皮室详稳官。太宗增选精兵三万为皮室军,直属皇帝,置左、右、北、南、黄五皮室详稳司。详稳,清改译作详衮。
1285—1347元人。蒙古蔑里乞氏。伯颜弟。曾侍武宗、仁宗。泰定四年(1327),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历任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等官。顺帝至元三年(1337),拜太保,分枢密院,往镇北边。
又称大乘教。明清时秘密宗教。罗教之一支,相传为明代罗孟洪所创。倡言清净无为,劝人修证来世,故名。
官名。明代各卫、京卫、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置。正四品。佐指挥使掌司事。清沿置为武职土官。甘肃设有。共八人,隶指挥使之下。正四品,世袭。其中洮州府属一人,平番县属一人,西宁县属二人,碾伯县属三人,洮州卓泥堡
明军镇名,为九边之一。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总兵官驻宣府(今河北宣化县)。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燕山府(治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今天津宁河县、武清县和河北容城县以北,易县、紫荆关以东和内长城以南地区。金天会三年(1125)改名燕京路。贞元元年(1153)改名中都
?—前115西汉会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翁子。家贫,以卖樵为生。好读书,常担束薪,且行且诵。妻以为羞,遂离去。后至长安诣阙上书,待诏公车。因严助推荐得召见。说《春秋》、《楚辞》称旨,拜中大夫。与助
又称通讲、啭变。唐时僧侣讲经布道所采用的说唱形式。说唱的话本谓变文,韵白相兼,今敦煌文献中存有《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等。依本说唱谓俗讲,主讲者称俗讲僧。底本或称讲经文,今存《维摩诘经讲经文》、《
西汉武帝置。因用兵西南夷,路由此出,故名。治今湖北枝城市西。属南郡。东汉建安中为临江郡治。三国吴为宜都郡治。西晋改属宜都郡。东晋太和中改为西道县,旋复改夷道县。南朝为宜都郡治。隋属夷陵郡。唐贞观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