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杨纡。《尔雅·释地》曰:“秦有杨陓”,即此。
春秋战国间晋国人。毕阳之孙。初事范氏、中行氏,皆不得志,转投知伯,知伯以国士遇之。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三家灭知伯,分其地。赵襄子以知伯之头为饮器。他称“士为知己者死”,逃入山中,变姓
刳一作郀。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左传》文公七年(前620):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即此。一说春秋秦地,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按《古文苑》东汉卫敬侯碑阴文云:“城惟解梁,地即刳首”。解梁在
书名。张怿伯撰。一册。记清朝海军海琛等舰响应辛亥革命的起义经过。附何海鸣《辛亥海军举义纪略》一篇。有1939年刊本。
1856—1917清末民初浙江山阴天乐(今萧山)人,原名震,字蛰先(一作蛰仙)。清光绪十六年(1890)前为山东巡抚张曜幕宾,曾撰《危言》一书主张改革。十八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外放安徽青阳知
地名。(1)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唐至德元载(756),张巡袭击安禄山将令狐潮于此。参见“桃陵”。(2)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三十里。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军南侵顺昌府,守将刘锜夜遣将士袭破其营于此。
官名统称。唐后期始置,多以宦官充任。五代改用武臣。宋初尚有职掌,嗣后渐成阶官,除特殊情形外,仅为叙迁之阶而无实际职务。诸司使分东西二班,各二十使,东班为皇城使、翰林使、尚食使、御厨使、军器库使、仪鸾使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宋太宗时,喻皓在此设计建造开宝寺塔,后毁于雷击。现存之塔始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因塔所在地开宝寺,明以后改为祐国寺,故名。塔有八角,十三层,高50余米,为琉璃砖仿木结构建筑。
官署名。明代王府长史司下辖机构。洪武四年(1371)设,初隶王相府。十三年罢王相府后,隶王府长史司。置审理正一人,正六品,副一人,正七品。掌推按刑名,禁诘横暴,使诸王无干国纪。
古代丧葬礼之一。尸殓于棺而待葬,称殡。因古人将死者的棺木停于西阶客位,是将死者视为宾客,用对待宾客的礼节对待它,故称殡。殡时的丧仪,有哭灵、哭踊和供祭(称“奠”)等。由于死者社会地位的不同,准备丧事物